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教育增值评价方法的探索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0 02:17

  本文关键词:教育增值评价方法的探索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增值评价 等值 IRT 多层线性模型


【摘要】:目的:分别以标准化测验(3-4年级多重成就测验)和非标准化测验(期中和期末数学学业测验)作为研究材料,利用项目反应理论(IRT)对所抽样本进行成绩的等值分析,以增值性评价理念为指导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出本土化适用的方法。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长沙市三年级示范性小学和非示范性小学各一所的学生被试共111名被试进行施测。测验等值均采用锚测验设计,其中标准化测验采用内锚设计,非标准化测验采用外锚设计。采用基于Rasch模型的RUMM软件进行测验成绩的等值,实现对学生成绩的增值评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入影响学生增值成绩的家庭和学校因素变量,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技术对学校的教育增值评价进行分析。结果:1、单维性假设检验结果表明,研究所需测验材料的第一特征根与第二特征的比值均接近或大于3,表明各个测验基本符合单维性假设。2、项目分析结果表明,各测验的项目难度参数基本在[-3,3]之内。其中AB校标准化测验的项目难度区间为[-3.1,3.74],平均难度参数为1.42,在[-3,3]范围内的项目个数占总项目数量的95.76%;A校班级标准化测验的项目难度参数区间为[-2.88,3.47],平均难度参数近似为0,在[-3,3]范围内的项目个数占总项目数量的99.14%;AB校非标准化测验的项目难度参数区间为[-3.85,3.51],平均难度参数为0.11,在[-3,3]范围内的项目个数占总项目数量的95.31%;A校班级非标准化测验的项目难度参数区间为[-3.19,2.9],平均难度参数为0.21,在[-3,3]范围内的项目个数占总项目的95%。3、绝大多数的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有明显的增值。其中AB校标准化测验有66名学生是实现了正增值,占总人数的59.46%;A校班级标准化测验有41名学生实现了正增值,占总人数的78.85%;AB校非标准化测验有72名学生实现了正增值,占总人数的64.86%;A校班级非标准化测验有39名学生实现了正增值,占总人数的75%。4、使用Wilcoxon带符号秩检验的非参数检验方法对A校班级标准化测验(3-4年级多重成绩测验数学分量表)成绩等值后的增值排名方式与非标准化测验(期中和期末数学学业测验)成绩等值后的增值排名方式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基于IRT成绩等值后的这两种增值排名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以初步认为基于IRT成绩等值的非标准化测验在教育增值评价过程中是具备实际操作可行性的。5、使用多层线性模型(HLM)方法,将学生层面的变量纳入第一层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只有性别(t=2.349)、家长课外辅导(t=3.268)和母亲受教育程度(t=5.160)这三个预测变量的系数显著,其他变量对学生数学增值成绩的影响均不明显,学生性别等三个变量解释了学生水平因变量方差的43.53%。结论:1、标准化测验和非标准化学业测验各自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项目反应理论(IRT)是可以实现等值的。2、用原始分排名和增值分排名结果明显不同,传统的一次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结果有很大差别。3、教育增值评价的适用对象可以是班级内的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学校间的单位个体。4、初步认为基于IRT的非标准化测验等值的教育增值评价在实际操作中是可行的。
【关键词】:增值评价 等值 IRT 多层线性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1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英文摘要7-14
  • 1 引言14-16
  • 1.1 问题的提出14-15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5-16
  • 2 文献综述16-36
  • 2.1 相关概念界定16-19
  • 2.1.1 教育评价16-17
  • 2.1.2 教育增值评价17-19
  • 2.2 增值评价的缘起和发展19-20
  • 2.3 教育增值评价的理论基础20-23
  • 2.3.1 桑德斯增值评价模型理论20-21
  • 2.3.2 学生学习行为矫正与学习成就理论21-22
  • 2.3.3 教育效能差异性模型22-23
  • 2.4 教育增值评价的研究方法23-29
  • 2.4.1 等值设计和方法23-25
  • 2.4.2 评价模型25-29
  • 2.5 教育增值评价的国外研究概况29-33
  • 2.5.1 美国教育增值评价研究概况29-30
  • 2.5.2 英国教育增值评价研究概况30-32
  • 2.5.3 国外教育增值评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2-33
  • 2.6 教育增值评价的国内研究概况33-35
  • 2.7 总结35-36
  • 3 研究设计36-39
  • 3.1 研究方法36
  • 3.2 取样36-37
  • 3.3 研究工具37-39
  • 4 IRT增值评价方法的实证研究39-75
  • 4.1 等值条件的判断和假设检验39-40
  • 4.2 等值与增值评价40-67
  • 4.2.1 AB校多重成就测验的等值结果与增值评价40-47
  • 4.2.2 A校班级多重成就测验的等值结果与增值评价47-52
  • 4.2.3 AB校数学学业测验的等值结果与增值评价52-61
  • 4.2.4 A校班级数学学业测验的等值结果61-67
  • 4.3 标准化与非标准化测验结果的排名比较—以A校班级为例67-71
  • 4.4 HLM增值评价的分析结果—以AB校多重成就测验为例71-75
  • 4.4.1 完全无条件模型71-72
  • 4.4.2 随机截距模型分析结果72-75
  • 5 讨论75-81
  • 5.1 关于评价方式75-77
  • 5.2 关于等值与增值评价分析77-79
  • 5.3 关于标准化测验与非标准化测验的排名比较79-80
  •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80-81
  • 5.4.1 研究不足80
  • 5.4.2 研究展望80-81
  • 6 结论81-82
  • 参考文献82-86
  • 附录86-89
  • 后记89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建华;SAT的谜思[N];中国教育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俊;教育增值评价方法的探索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037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0037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d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