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言语可懂度与知觉相似性对于信息掩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11 07:25

  本文关键词:言语可懂度与知觉相似性对于信息掩蔽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信息掩蔽 认知信息掩蔽 知觉信息掩蔽 言语可懂度因素 目标-掩蔽声音知觉相似性因素


【摘要】:本研究所依据的是杨志刚等人(2007)提出的信息掩蔽三级加工模型,他认为信息掩蔽中至少包含两种亚成分即认知信息掩蔽和知觉信息掩蔽。而本研究是通过操纵掩蔽声音的可懂度因素以及目标-掩蔽声音间的知觉相似性因素进一步证实信息掩蔽中的两种亚成分的存在,并证明知觉信息掩蔽和认知信息掩蔽是可以分别对信息掩蔽发生影响的。本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均采用主观空间分离与多个说话人掩蔽的实验范式。实验一被试42名,采用2×3×4×3的4因素混合设计,通过操纵掩蔽声音中的可懂度因素来考察在知觉信息掩蔽不变的情况下,被试对目标语句的识别正确率的变化情况,实验二被试16名,采用2×10×4的3因素完全被试内设计,通过操纵目标-掩蔽声音的知觉相似性因素来考察在认知信息掩蔽不变的情况下,被试对目标语句的识别正确率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掩蔽声音的可懂度逐渐升高时(英语无意义语句汉语无意义语句汉语有意义语句),听者对于目标语句的识别率会降低,代表着当言语可懂度越高时所占用听者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对目标语句所造成的掩蔽量就越多;当目标-掩蔽声音流知觉因素越相似的时候,听者对于目标语句的识别率会降低,代表着声音相互间的知觉加工资源的竞争就越大,对目标语句所造成的掩蔽量就越多。有主观空间分离的条件下听者对于目标语句的识别率会更高。随着掩蔽声音中人数的逐渐增加,听者对于目标语句的识别率逐渐降低。本实验得出结论:信息掩蔽是一种多层次、具有复杂机制的现象。它至少包含两个层次的亚成分:知觉层次的信息掩蔽和认知层次的信息掩蔽。言语可懂度与目标-掩蔽声音的知觉相似性可以分别对信息掩蔽产生影响,当言语可懂度越高时所占用听者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对目标语句所造成的掩蔽量就越多,当知觉相似性越高时,声音相互间的知觉加工资源的竞争就越大,对目标语句所造成的掩蔽量就越多,并且认知信息掩蔽和知觉信息掩蔽是相对独立的。两种信息掩蔽的亚成分都对由优先效应所造成的主观空间分离敏感。在总体信噪比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掩蔽声中说话人数目的增加,知觉层次和认知层次的信息掩蔽都会增加。
【关键词】:信息掩蔽 认知信息掩蔽 知觉信息掩蔽 言语可懂度因素 目标-掩蔽声音知觉相似性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2.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3
  • 第1章 文献综述13-22
  • 1.1 研究背景13
  • 1.2 概念介绍13-16
  • 1.2.1 听觉掩蔽13-14
  • 1.2.2 能量掩蔽14
  • 1.2.3 信息掩蔽14-16
  • 1.3 信息掩蔽的机制16-19
  • 1.3.1 基于刺激的不确定性和目标-掩蔽相似性的信息掩蔽分类16-18
  • 1.3.2 基于不同加工负荷类型的信息掩蔽分类18-19
  • 1.3.3 小结19
  • 1.4 听觉掩蔽研究范式19-22
  • 1.4.1 主观空间分离19-20
  • 1.4.2 多个说话人声音作为掩蔽声音的研究范式20-22
  • 第2章 问题提出22-27
  • 2.1 问题提出22-25
  • 2.2 研究意义25
  • 2.3 研究假设25
  • 2.4 研究创新点25-27
  • 第3章 实验研究27-49
  • 3.1 实验一:言语可懂度因素对于信息掩蔽的影响27-39
  • 3.1.1 实验目的27
  • 3.1.2 实验方法27-30
  • 3.1.3 实验结果30-36
  • 3.1.4 讨论36-38
  • 3.1.5 小结38-39
  • 3.2 实验二:知觉相似性因素对于听觉掩蔽的影响39-49
  • 3.2.1 实验目的39
  • 3.2.2 实验方法39-40
  • 3.2.3 实验结果40-46
  • 3.2.4 讨论46-48
  • 3.2.5 小结48-49
  • 第4章 总讨论49-51
  • 4.1 言语可懂度因素对于信息掩蔽的影响49-50
  • 4.2 知觉相似性对于信息掩蔽的影响50
  •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50-51
  • 第5章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6
  • 附录56-59
  • 致谢59-60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李娟;黄莹;吴玺宏;吴艳红;李量;;“鸡尾酒会”环境中的知觉线索的去掩蔽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本文编号:1011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011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7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