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母亲与子女主观幸福感的代际传递: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17-10-14 23:39

  本文关键词:母亲与子女主观幸福感的代际传递: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主观幸福感 代际传递 教养方式


【摘要】:目的:试图从代际传递的角度探讨母亲主观幸福感和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方法:利用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数据库,对8908名中小学生及其母亲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通过建立路径分析图探讨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结果:1母亲主观幸福感可显著正向预测子女主观幸福感(β=0.18,P0.001),其中初中生代际传递效应显著高于小学生;女生代际传递效应显著高于男生;2母亲主观幸福感与权威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纵容、独裁教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三种教养方式在母亲与子女主观幸福感代际传递中起中介作用。结论:主观幸福感存在代际传递,并且教养方式在代际传递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 代际传递 教养方式
【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2006FY110400)
【分类号】:B842
【正文快照】: 代际传递是指父母的能力、特征、行为、观念、发展结果等传递给子女的现象[1]。母亲作为主要抚养人,受到代际传递研究者的大量关注。已有研究已证实抑郁在母亲和子女之间存在代际传递[2],并且针对不同性别子女,其代际传递的效应有所不同,Burt等[3]认为女儿更易受到母亲抑郁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池丽萍;俞国良;;教育成就代际传递的机制:资本和沟通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2 雷雳,王争艳,刘红云,张雷;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莉,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1期

2 王钢;张大均;吴明霞;;中学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学业自我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年04期

3 姜国俊;;家庭因素对儿章发展的影响[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杨园园;梁爽;洪黛玲;陈建军;陈华;李严;;直立不耐受患儿生活质量及其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8年12期

5 单蓉;;探析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父母[J];硅谷;2009年02期

6 蒋玉梅;王亚琨;罗婷婷;徐亮;张进辅;;大学生父亲依恋状况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年04期

7 余欣欣;吴素梅;;大学生心理素质与主观幸福感:自尊的中介作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巢颖怡;;中学生课外活动与亲子沟通关系的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9 杨晓君;陈锦龙;陈灵基;刘芷伊;;海南省文昌市中学生家庭亲子沟通现状调查[J];时代教育;2013年23期

10 陈康怡;卢铁荣;;香港隐蔽青年、负面情绪及偏差行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伟;辛志勇;马俊;;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生活满意度研究[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2 唐亚军;吉利;;呈报格式多样性、信息交互及管理会计报告决策价值[A];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燕;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2 杨俊敏;维汉大、中学生体育目标定向、身体自尊、社会性体格焦虑、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田录梅;自尊的认知加工偏好及其对情感反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美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遗传与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莫文;生存型、发展型、超越型主观幸福感测评工具的研制与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万利;创业者创业机会识别与创业意愿关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7 徐芳;中国朝鲜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8 杨奇明;中国农村教育机会不均等演进及其与收入分配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赵亚蕊;供应链虚拟整合的动因及效能结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10 阳中华;中庸实践思维与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自尊及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俊红;石家庄市失业人员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兴红;福州市初中阶段流动儿童自尊、应对方式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凯;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高珊;中度智障儿童家庭功能及与其适应行为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梅卜;农村初中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静;初中生家庭功能、领悟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郭东艳;初中生问题行为与亲子沟通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溢文;职校生自尊、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小平;临床医学本科生基础医学课程学业情绪特点及其结构构建的统计学技术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池丽萍;辛自强;;优差生亲子沟通与认知和情绪压力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2期

2 王艳霞;;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3 陶红;杨东平;;我国高中学生学业成就与家庭背景关系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4 蒋国河;闫广芬;;家庭资本与城乡学业成就差异——基于实证调查基础上的相关分析[J];青年研究;2006年06期

5 张翼;中国人社会地位的获得——阶级继承和代内流动[J];社会学研究;2004年04期

6 谢作栩;王伟宜;;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我国社会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6年02期

7 池丽萍;;亲子沟通的三层次模型:理论、工具及在小学生中的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2期

8 董泽芳;;家庭环境对学业成功的影响——对1991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选手家庭环境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年02期

9 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明;;出生贫困就永远贫困吗?——国外学者关于“贫困代际传递”的理论分析[J];黑龙江史志;2008年06期

2 池丽萍;;角色信任的代际传递[J];心理研究;2013年05期

3 池丽萍;;信任:父母的代内相似和亲子的代际传递[J];心理学报;2013年03期

4 池丽萍;;父母与青少年的信任水平及代际传递[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年05期

5 张义群;王莎莎;黄俊锋;;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研究述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21期

6 王熙娟;王小丁;;论青春期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祝建华;;缓解城市低保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政策研究[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邢晓沛;王美芳;孔屏;;父母体罚的代际传递:体罚态度的中介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陈银娥;;社会福利制度反贫困的新模式——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4 杜薇;;广东省居民收入差异的代际传递效应[A];当代港澳研究·第12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振江;优先教育投入 防止贫困代际传递[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李龙飞 实习生 韦林鹿;阻止:贫困代际传递[N];陕西日报;2014年

3 陈晓星 大学老师;警惕社会羞辱的代际传递[N];东莞日报;2010年

4 南望杉;不怕财富合法传承 就怕权力代际传递[N];检察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明海英;多学科合作应对贫困代际传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孙立忠等;家庭背景决定就业?[N];东方早报;2005年

7 新华社记者 白靖利 吕梦琦;虐童事件频发背后是幼教发展欠账[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8 徐丽萍 王小林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消除儿童贫困绕开“贫困的陷阱”[N];中国社会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晓明;湘桂黔边山区少数民族农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卿章艳;基于生计资本视角下的农村贫困代际传递[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秦丽楠;依恋代际传递的内容和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肖斌;我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刘凤鸣;我国农村社会资本与贫困代际传递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赵兰;西北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刘艳艳;以贫困代际传递探析我国转型期青年的生存状态[D];西北大学;2012年

8 马露露;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的社会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338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0338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7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