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目标线索的情绪特征和背景任务的认知负荷影响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

发布时间:2017-10-17 03:32

  本文关键词:目标线索的情绪特征和背景任务的认知负荷影响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前瞻记忆 目标线索 背景任务 认知负荷


【摘要】:前瞻记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指将来完成某种活动或计划的记忆。对前瞻记忆的认知加工机制和影响因素的探讨一直是前瞻记忆研究的重点领域。根据前瞻记忆的加工过程是否需要对目标线索进行注意监控,是否需要消耗认知资源,形成三种不同的理论观点:自动激活理论、预备注意加工和记忆加工理论以及多重加工理论。自动激活理论认为前瞻记忆的提取是自发提取不需要消耗注意资源。而预备注意加工和记忆加工理论认为前瞻记忆的提取必须依赖注意资源消耗的预备加工,需要对目标线索进行注意监控。多重加工理论认为前瞻记忆提取可以是自发提取加工也可以是控制加工,取决于多个因素,如目标线索的特征,背景任务的特征等。先前有研究表明具有情绪性目标线索会促进前瞻记忆的表现,但是这种促进作用混淆了唤醒度的作用,无法判断这种促进作用是由于效价、唤醒度还是两者的共同作用。此外,具有情绪效价的目标线索促进前瞻记忆任务表现的作用机制并没有说明,是由于目标线索涉及情绪刺激导致个体给予前瞻任务更多的重视,还是线索的情绪特征促进了对前瞻记忆的自发提取,亦或是两者的共同作用,仍有待考证。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前瞻记忆经典的双任务实验范式,探究了当目标线索为不同情绪效价和唤醒度时对事件性前瞻记忆表现的影响,并通过分析背景任务的表现探讨情绪影响事件性前瞻记忆的认知机制。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中,操纵目标线索为负性、正性、中性三种不同效价和高、低唤醒度,背景任务为对呈现图片做1-back工作记忆任务,前瞻记忆任务为遇到目标线索图片执行前瞻记忆任务,整个实验采用block设计,被试需完成6个PM block和一个控制block。比较被试在目标线索为不同情绪效价和唤醒度时前瞻记忆任务表现的差异,通过分析背景任务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探究个体在目标线索为不同条件下所采用的注意监控策略。实验二中,操纵目标线索为负性、正性、中性三种不同效价和高、低唤醒度,并对背景任务的认知负荷进行操纵,认知负荷为被试间变量。高负荷条件下的背景任务为对呈现图片做3-back工作记忆任务,低负荷条件下的背景任务为对呈现图片做1-back工作记忆任务。前瞻记忆任务均为遇到目标线索图片执行前瞻记忆任务。实验也采用block设计,每个被试需完成6个PM block。探讨背景任务的认知负荷如何影响前瞻记忆任务表现,在目标线索为不同情绪效价和唤醒度时,其前瞻记忆任务表现受到背景任务认知负荷影响是否相同,并通过分析背景任务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探究个体在不同条件下采用的注意监控策略的变化。结果发现:(1)目标线索的情绪效价和唤醒度会影响前瞻记忆表现,目标线索为负性和正性效价时会促进前瞻记忆表现,目标线索为高唤醒时也会促进前瞻记忆表现。(2)目标线索的情绪效价和唤醒度影响前瞻记忆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唤醒度主要促进前瞻记忆的自发提取。而效价影响前瞻记忆受到唤醒度的调节,当目标线索为低唤醒时,提取方式为控制提取,目标线索为高唤醒时,前瞻记忆的提取为为自动化提取。(3)背景任务的认知负荷对前瞻记忆任务表现具有消极作用,且受到目标线索的效价和唤醒度的调节,当目标线索具有情绪效价和高唤醒度特征时,前瞻记忆的提取并不受背景任务负荷的影响。(4)前瞻记忆的提取既可以是控制加工也可以是自发提取加工,至于何时采用控制提取,何时采取自发提取,依赖于目标线索的情绪效价和唤醒,且受到背景任务认知负荷的调节,实验结果支持前瞻记忆的多重加工理论。
【关键词】:前瞻记忆 目标线索 背景任务 认知负荷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1 引言9-23
  • 1.1 前瞻记忆概述9-12
  • 1.2 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12-14
  • 1.3 前瞻记忆的神经机制14-17
  • 1.4 情绪与前瞻记忆17-23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23-26
  • 2.1 问题提出23-24
  • 2.2 研究假设与研究框架24-26
  • 3 实验一26-35
  • 3.1 实验目的26
  • 3.2 实验方法26-27
  • 3.3 结果与分析27-32
  • 3.4 讨论32-35
  • 4 实验二35-44
  • 4.1 实验目的35
  • 4.2 实验方法35-36
  • 4.3 结果与分析36-42
  • 4.4 讨论42-44
  • 5 总讨论44-48
  • 5.1 目标线索的效价和唤醒度对前瞻记忆的影响44-45
  • 5.2 背景任务的认知负荷对前瞻记忆的影响45
  • 5.3 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的探讨45-46
  • 5.4 研究的创新之处46
  • 5.5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46-48
  • 6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6
  • 附录56-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崇勇;刘电芝;;认知负荷主观评价量表比较[J];心理科学;2013年01期

2 邹艳春;试论现代认知负荷结构理论对减负的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01年05期

3 蔡艳玲;;学习任务认知负荷与测量方法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臧传云;顾琦一;;以认知负荷观点探讨输入模式与二语语篇理解[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年02期

5 孙天义;许远理;;认知负荷的理论及主要模型[J];心理研究;2012年02期

6 李晓媛;;输入模式与辅助手段对二语学术语篇理解中认知负荷的影响[J];外语研究;2012年04期

7 时勘;王元元;;知识型员工认知负荷模型建构与现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22期

8 张剑锋;;降低网络外语学习认知负荷的策略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年06期

9 宋广文;马姝娟;刘莎莎;;源问题呈现方式对认知负荷及类比推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4年03期

10 谢丽娟,陈焕文,谢光荣;认知负荷与材料模式对学生类比推理迁移影响的再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俊峰;申继亮;;中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负荷的现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许远理;郭克敏;朱新明;李亦菲;;从认知负荷的角度看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胡启雷;王丽;张彤;;两种典型汉字输入装置的输入绩效及认知负荷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龚德英;张大均;;自我解释与材料难度对多媒体学习中认知负荷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王颖;官漱尘;吴皓;林立甲;Chee Ha Lee;Slava Kalyuga;;内外部图像化学习方法对学习和认知效应的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董珍珍;;从认知负荷模型看会议口译译前准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赵妍;陈红艳;刘儒德;;多媒体呈现方式对认知负荷与学习成效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朱瑜;许,

本文编号:10465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0465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b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