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的眼动研究:目标引导、目标加工和干扰子加工的争论

发布时间:2017-10-18 22:46

  本文关键词: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的眼动研究:目标引导、目标加工和干扰子加工的争论


  更多相关文章: 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 眼动 目标引导 目标加工 干扰子加工


【摘要】: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是指对由多个面孔组成的搜索序列进行搜索时,对一种表情(如愉悦)的搜索效率明显高于对另外一种表情(如愤怒)的搜索效率。Hansen和Hansen (1988)率先对该问题展开了探究,且其实验发现对愤怒面孔的搜索效率要高于对愉悦面孔的搜效率,表现出了愤怒优势效应。由于面孔作为一种独特的生物和物理刺激,其含有的丰富的物理信息和生物信息有助于研究者对人类信息加工机制的理解,所以以Hansen和Hansen(1988)的研究为起点,诸多研究者对其展开了探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有两种表现模式,其一便是负性优势效应,最典型的表现即为愤怒优势效应;另一种为正性优势效应,最为典型的表现是愉悦优势效应。由此激发了研究者对搜索不对称性产生机制的探究,不同的研究者依据各自的实验结果主要提出了两种理论观点:(1)目标引导说,其认为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是由于一种表情与另一种表情相比,该表情更容易被注意捕获,进而使得对该表情进行搜索时搜索效率较高;(2)干扰子加工说,持该观点的研究者则认为,干扰子表情间加工时间的差异引发了情绪面孔搜素不对称性;这两种观点均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持。本次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诸多不足,首先,实验设计方面,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采用单目标多干扰子的视觉搜索范式,视觉搜索的研究表明,观察者对某一场景或搜索序列进行检索做出决策之前时,会对搜索目标进行多次检视,这一过程中搜索目标的差异会对搜索过程产生影响;同样在面孔序列搜索中,也会有对目标表情多次检视的现象,那么目标表情的差异是也可能会对搜索不对称性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探究;其次,数据处理时,研究者倾向采用首次眼跳朝向作为评估搜索目标引导作用的指标,但真实的搜索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如下现象:搜索之前,我们已经捕获到了搜索目标的位置,但眼球运动之前受到视野内其他物体或因素的于扰而使得眼跳朝向了其他位置,进而使得目标引导的作用滞后,由此我们认为应该用从试次开始到第一个落在搜索目标注视点开始之前的这一段时间,我们称之为眼动潜伏期,来衡量搜索目标的引导作用;第三,研究者往往单独将两种观点进行探究,而未将两者结合起来探讨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最后,前人通常采用单身份特征下的面孔序列,而真实环境中,我们面对的面孔具有不同的身份特征,因而实验结果的生态效度较低。针对上述不足,本次研究采用眼动技术,结合视觉搜索范式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1,身份特征一致情况下的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该实验中通过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面孔序列表情是否一致和收集搜索过程中落在搜索目标和干扰子上的注视点数量和平均注视时间,眼动潜伏期持续时间,眼动潜伏期内落在干扰子上的注视点数量和平均注视时间,决策阶段持续时间,决策阶段内落在干扰子上的注视点数量和平均注视时间等指标来考察目标引导,干扰子加工和目标加工对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的影响机制,以及目标引导和干扰子加工,干扰子加工和目标加工之间的交互作用;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采用相同的方法,通过改变搜索序列中面孔的身份特征,考察身份特征不一致情况下,目标引导、目标加工和干扰子加工三者对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的影响作用,以提高研究结果的生态效度。搜索序列不一致情况下,两实验的行为结果均表明,搜索目标主效应显著,均表现为愉悦面孔的搜索绩效和搜索效率明显高于愤怒面孔的搜索效率,表现出了愉悦优势效应;搜索目标和干扰之间交互作用显著,说明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会受到干扰子和搜索目标共同影响;在眼动结果方面:在所有指标上,搜索目标主效应均显著,这说明,搜索目标作用于整个搜索过程;此外,在眼动潜伏期和决策阶段的持续时间上,两阶段内落在干扰子上的注视点上,搜索目标和干扰子交互作用均显著,且在落在搜索目标的注视点上,两者的交互作用也显著。搜索序列一致情况下,被试对不同表情进行观察时,注视点数量和平均注视时间会因表情的不同而不同,其中落在愤怒表情上的平均注视时间明显高于中性表情和愉悦表情。由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不管搜索序列面孔的身份特征是否一致,(1)该面孔图库下,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表现为愉悦优势效应;(2)目标引导、干扰子加工和目标加工三者均对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产生影响:(3)搜索目标的引导作用会受到干扰子的影响;(4)干扰子加工对搜索不对称性的影响作用同样会受到搜索目标的影响;(5)搜索过程的决策阶段是搜索目标和干扰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 眼动 目标引导 目标加工 干扰子加工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6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1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1-20
  • 1. 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的定义及其研究进展11-13
  • 1.1 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的定义及其发现11-12
  • 1.2 面孔简图中的搜索不对称性12
  • 1.3 真实面孔中的搜索不对称性12-13
  • 2. 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的影响因素13-16
  • 2.1 知觉因素13-15
  • 2.2 情绪因素15-16
  • 3. 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的产生机制16-20
  • 3.1 目标引导说16-17
  • 3.2 干扰子加工说17-20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和研究思路20-22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22-50
  • 1. 实验1 身份特征一致情况下,情绪面孔搜索的不对称性22-36
  • 1.1 实验目的22
  • 1.2 实验方法22-25
  • 1.2.1 被试22
  • 1.2.2 实验材料22-23
  • 1.2.3 实验仪器23
  • 1.2.4 实验设计和程序23-25
  • 1.3 结果25-35
  • 1.3.1 搜索绩效26-29
  • 1.3.1.1 正确率26-27
  • 1.3.1.2 反应时27-28
  • 1.3.1.3 搜索效率28-29
  • 1.3.2 搜索序列面孔表情不一致情况下的眼动指标29-33
  • 1.3.2.1 落在搜索目标上的注视点29
  • 1.3.2.2 落在干扰子上的注视点29-30
  • 1.3.2.3 眼动潜伏期持续时间30-31
  • 1.3.2.4 眼动潜伏期内落在干扰子上的注视点31-32
  • 1.3.2.5 决策阶段持续时间32
  • 1.3.2.6 决策阶段内落在干扰子上的注视点32-33
  • 1.3.3 搜索序列面孔表情一致情况下的眼动指标33-35
  • 1.3.3.1 试次内所有注视点33-34
  • 1.3.3.2 落在搜索面孔上的注视点34-35
  • 1.4 分析与讨论35-36
  • 2. 实验2 多身份特征情况下,情绪面孔搜索的不对称性36-50
  • 2.1 实验目的36
  • 2.2 实验方法36-37
  • 2.3 结果37-48
  • 2.3.1 搜索成绩37-41
  • 2.3.1.1 正确率37-39
  • 2.3.1.2 反应时39-40
  • 2.3.1.3 搜索效率40-41
  • 2.3.2 搜索序列面孔表情不一致情况下的眼动指标41-45
  • 2.3.2.1 落在搜索目标上的注视点41-42
  • 2.3.2.2 落在干扰子上的注视点42-43
  • 2.3.2.3 眼动潜伏期持续时间43
  • 2.3.2.4 眼动潜伏期内落在干扰子上的注视点43-44
  • 2.3.2.5 决策阶段持续时间44-45
  • 2.3.2.6 决策阶段内落在干扰子上的注视点45
  • 2.3.3 搜索序列面孔表情一致情况下的眼动指标45-48
  • 2.3.3.1 试次内所有注视点46-47
  • 2.3.3.2 落在搜索面孔上的注视点47-48
  • 2.4 分析与讨论48-50
  • 第四部分 总讨论50-54
  • 第五部分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9-60
  • 致谢60-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祥荣;动性语素“上”、“下”使用的不对称性及制约因素[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2 鲍昆;;谎言和照片[J];中国摄影家;2008年04期

3 于秀珍;;动词形式和意义的不对称性[J];海外英语;2013年09期

4 胡培培;;浅析语言的不对称性[J];神州;2013年17期

5 李静;;国际关系处理中不对称性的冲突与应对策略[J];青春岁月;2013年16期

6 吕夏霓;;音乐中的不对称性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9期

7 徐四华;曲折;丁玉珑;高定国;;关于上下视野不对称性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1期

8 郭晓沛;盛丽春;王晓恒;;谈方位词“里”“外”的不对称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35期

9 吴婷婷;;“粗”与“细”构词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J];青春岁月;2013年07期

10 詹务本;吴琼;;浅析反义词的不对称性[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肖斌;;区域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制衡行为——以欧盟与东盟关系为例[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灿举;徐展;;产生图示面孔搜索的不对称性的知觉因素[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马艳云;;视觉搜索不对称性研究的发展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陈千里;;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不对称性研究[A];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徐岩;刘勇;;我国会计信息管制的经济学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尹倩瑜;龚政;李欢;张长宽;;长江口北支河段潮汐不对称性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5河口治理与保护[C];2013年

7 王盼;栾晓莉;;赤道异常驼峰的南北半球不对称性初步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摘要集[C];2013年

8 徐华;许洁虹;;非对称性和词汇性质对双语记忆表征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宗守云;;谈“天然N”与“人造N”的不对称性[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卫东;时间,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概念[N];科技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王洪波;中日相互认知的不对称性亟需改变[N];中华读书报;2012年

3 魏 陆;“严进宽出”还是“宽进严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4 邹啸鸣;税的三种逻辑[N];经济观察报;2006年

5 金融学博士 程实;不对称性: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危险标签[N];证券时报;2007年

6 洪峰;抓住自由软件的灵魂[N];计算机世界;2002年

7 ;中美纺织品战中的“不对称性”及转化[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8 江燕;规避风险骑“好马”[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桃花石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崔永;可用利率市场化方式替代加息[N];中国证券报;2011年

10 细亚;反腐败收益与成本的不对称性分析[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永菊;基于冷靶反冲离子动量谱仪的原子分子超快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6年

2 李信;豆科植物器官内部不对称性分子遗传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党晓云;太行山猕猴掌跖骨(指趾骨)的形态学性差及不对称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林;欧洲经货联盟经济不对称性及财政稳健性分析[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年

2 李晓璐;文艺文本中的模糊性和不对称性[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梦璐;反义形容词“软”、“硬”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玲玉;“this/that+adj”表量构式句法语义互动的历时对比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5 胡祥洁;缺血性脑白质疏松不对称性相关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6 张帆;“男”、“女”构词造语的特点及不对称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宪硕;[C_nmim][BF_4]离子液体/醇二元溶液的临界不对称性[D];兰州大学;2016年

8 方甲珂;“X也A,,也B”句式辨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9 史燕伟;公平判断中对“获得/非失”与“非得/损失”感知的不对称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10 孙琪;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的眼动研究:目标引导、目标加工和干扰子加工的争论[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575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0575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4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