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提醒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死亡提醒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死亡提醒 外显自杀意念 内隐自杀意念 生命意义
【摘要】:本研究以恐惧管理理论、自我人际关系理论和内隐社会认知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大学生为实验群体,从不同死亡提醒范式、个体外显自杀意念差异、以及生命意义情景启动三个影响因素出发,设计了两个实验探讨了死亡提醒对外显、内隐自杀意念的影响机制。研究一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探讨了不同死亡提醒范式下对外显、内隐自杀意念的影响机制,以及不同死亡提醒范式下的文化世界观防御效应的跨文化一致性。研究一结果表明,在外显自杀意念及文化世界观防御上,不同实验范式无显著主效应。在内隐自杀意念上,不同实验范式有显著主效应(F=3.33,P0.05),自我决定式的死亡提醒范式下的内隐D值显著高于控制组及死亡反省组,经典死亡提醒组显著高于死亡反省组。研究二采用2(外显自杀意念有、无)×2(死亡提醒、中性提醒)×2(生命意义启动、自由联想启动)三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探讨了个体外显自杀意念差异、死亡提醒、生命意义情景启动对外显、内隐自杀意念的交互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外显自杀意念上,个体外显自杀意念差异的主效应显著(F=25.55,P0.01),其他变量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在内隐自杀意念上,死亡提醒与生命意义感有显著交互作用(F=5.97,P0.01),在死亡提醒条件下,生命意义启动组和自由联想组间无显著差异,在控制组条件下,生命意义启动组内隐自杀意念D值显著高于自由联想控制组,其他变量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均不显著。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经典死亡提醒方式、自我决定死亡提醒方式、死亡反省均没有出现文化世界观防御效应。(2)死亡提醒能降低自我词与死亡词的联结程度,使内隐自杀意念降低,其中自我决定式的死亡提醒范式最有效。 (3)死亡提醒不能有效降低个体的外显自杀意念。 (4)本研究设计的生命意义启动不能有效降低个体的外显自杀意念,但能有效促进自我词与生存词的联结,降低自我词与死亡词联结,从而使内隐自杀意念降低。 (5)生命意义启动和死亡提醒对内隐自杀意念的降低作用可能会部分相互抵消,与单个生命意义条件下或死亡提醒条件下的作用效果无较大差异。本研究丰富了自杀理论和恐惧管理理论的研究,为自杀干预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有利于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及发展。
【关键词】:死亡提醒 外显自杀意念 内隐自杀意念 生命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文献综述9-25
- 1.1 恐惧管理理论9-17
- 1.1.1 恐惧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9-10
- 1.1.2 恐惧管理理论的心理机制及防御研究10-13
- 1.1.3 恐惧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死亡提醒13-14
- 1.1.4 死亡提醒效应的影响因素14-17
- 1.2 自杀和自杀意念17-23
- 1.2.1 自杀相关理论17-18
- 1.2.2 自杀意念18-21
- 1.2.3 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21-23
- 1.3 死亡提醒与自杀意念23-25
- 1.3.1 恐惧管理理论与自杀意念理论间的联系23
- 1.3.2 死亡提醒与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23-25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25-30
- 2.1 问题提出25-27
- 2.2 研究思路27-28
- 2.3 研究目的与意义28
- 2.4 研究创新点28-30
- 3 研究设计30-49
- 3.1 研究一 不同死亡提醒范式的防御反应及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研究30-41
- 3.1.1 目的30
- 3.1.2 假设30
- 3.1.3 实验材料30-33
- 3.1.4 对象及方法33-34
- 3.1.5 数据处理34-35
- 3.1.6 结果35-37
- 3.1.7 讨论37-41
- 3.2 研究二 生命意义情境启动及个体外显自杀意念差异下死亡提醒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机制41-49
- 3.2.1 研究目的41
- 3.2.2 研究假设41
- 3.2.3 实验材料41-42
- 3.2.4 对象及方法42-43
- 3.2.5 数据处理43
- 3.2.6 结果43-46
- 3.2.7 讨论46-49
- 4 总讨论49-51
- 4.1 讨论总结49-50
- 4.2 研究不足及展望50-51
- 5 结论及建议51-53
- 5.1 结论51
- 5.2 建议和启示51-53
- 参考文献53-60
- 附录60-68
- 致谢68-6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宏生,曲成毅,苗茂华;山西省大学生自杀意念现况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荆春霞,王声ng,吴赤蓬,林汉生,池桂波;广州市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3年05期
3 高宏生,曲成毅,苗茂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年09期
4 蔡军,肖水源,周萍;死亡概念的发展和儿童与少年的自杀意念[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年01期
5 郭秀花,周诗国,罗艳侠,鲍卫华,程玉红;医学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02期
6 狄晓康,肖水源;长沙市213名建筑民工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12期
7 曾玉云,魏煌忠,王虎;青少年自杀意念与抑郁的关系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年08期
8 胡利人,丁元林;医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与相关危险行为的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5年01期
9 王德全,汪保国,周卫平,陈思东,肖健;医药院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危险因素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5年01期
10 于情,王礼桂,黄艳;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宏宇;许燕;;自杀意念与抑郁关系——沉浸的中介机制研究[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张宏宇;许燕;;自杀意念者何以抑郁?——沉浸的中介机制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袁爱娣;;不同个性和血型的卫校学生自杀意念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夏朝云;王东波;何旭东;叶剑辉;吴素琴;;浙南山区大学生自杀意念现况研究[A];2008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暨灾后心理救援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蒋庆飞;胡美玉;张载福;徐秋萍;王卫平;;有无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主题统觉测验比较[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徐慧兰;肖林;马贞玉;卿文静;王浩;;湖南沅江市农村老年自杀意念及其危险因素[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二)[C];2011年
7 冯珊珊;肖水源;周亮;唐勇;傅卓华;;湖南某镇农村居民自杀意念影响因素[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二)[C];2011年
8 傅卓华;冯珊珊;周亮;唐勇;肖水源;;浏阳市农村居民对自杀意念的自我归因[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二)[C];2011年
9 冯珊珊;肖水源;;自杀意念流行病学研究中的若干方法学问题[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二)[C];2011年
10 王学志;宫火良;;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社会信息编码特征[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记者 唐夏;花季少年易受“心病”困扰 心理关爱不可缺[N];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
2 本报通讯员 一伟邋本报记者 江锡民;“自杀兔”来了,怎么办?[N];新华日报;2008年
3 李献云;心理热线:如何助心灵走出绝望[N];健康报;2013年
4 陈兵;失眠抑郁症患者应慎用“镇静类药”[N];湖北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刘芬;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N];北京科技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宋剑锋;湖北省城乡居民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梁瑛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与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林胜;大学生一年随访期内自杀行为及其预测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陈君;高中生自杀意念的易感性—应激模型:多时段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刘金同;初中生自杀意念的个体易感因素及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唐军华;内隐自杀意念测量及在自杀逃避理论中的应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7 熊燕;大学生生存理由及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李春艳;郴州市老年人伤害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志红;军队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2 范引光;安徽省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3 严红虹;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邓成英;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林云芳;综合医院住院病人自杀意念及危险因素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龚磊;安徽省医学院校低年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7 辛莘;高职与本科院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8 梁小庆;军人自杀意念量表的编制及其应用[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9 刘雯雯;自杀意念高中生的自我认知特征[D];河南大学;2011年
10 王学志;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社会信息编码特征[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57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057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