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非专业心理助人互动过程的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08:27

  本文关键词:非专业心理助人互动过程的质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非专业心理助人 互动过程 扎根理论


【摘要】:非专业心理助人在日常生活中有极高的发生率,心理求助、社会支持等领域的研究也表明非专业心理助人有一定的效果。而且,作为专业心理助人的重要来源之一,非专业心理助人必将能为包括专业心理助人在内的心理助人领域提供极大的启发。然而该领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现有研究多浅尝辄止,有的提供了简单描述,有的受限于专业心理助人的评价框架,有的则通过访谈来间接理解此过程。本研究旨在探究和理解非专业心理助人的互动过程,为对非专业心理助人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同时为专业心理助人的研究和非专业心理助人的改善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方便取样和理论取样,共获得10个非专业心理助人互动过程的录音,运用扎根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其中受助者的言语表达方式有13大类,20小类,它们是:陈述;表达感受,包括表达负面感受和情绪宣泄;探索,包括探索自我、探索相关他人;询问,包括询问助人者的情况、探询和询问意见或建议;同意;异议;澄清;释意,包括重述和补充式释意;完善解决方法;正面反馈,包括表面的正面反馈和由衷的正面反馈;总结收获;领悟;其他,包括焦点转移的谈话和闲谈。助人者的言语表达方式有19大类,35小类。它们是:开放式询问:封闭式询问;分析,包括分析受助者、分析相关他人和分析事情;推测;释意,包括重述和补充式释意;受助者遭遇正常化;认可;否定;提供信息,包括提供事实信息、表达观点、无倾向反馈和分享智慧;挑战,包括推动式挑战和施压式挑战;积极化,包括弱化问题和灌注希望;有倾向反馈,包括赞许、受助者行为/反应正常化和批评;感受反映;宽慰;建议;晓以利弊,包括晓以“利”和晓以“弊”;自我表露,包括“我不如你”的自我表露、“同病相怜”的自我表露、作为参照的自我表露、做法自我表露和支持观点的自我表露;等待;其他,焦点转移的自我表露和闲谈。(2)运用扎根理论发现非专业的心理助人活动的5种互动单元:问答(S-Z)、问答(Z-S)、“拉扯”、“争论”、“合作”。其中问答(S-Z)包括铺垫式问答、参照寻求式问答、探索式问答、方法/评价寻求式问答;问答(Z-S)包括信息收集式问答、促进探索式问答;“合作”包括共情式“合作”、调整式“合作”、反向共情式“合作”、共同投入式“合作”。(3)运用扎根理论构建出非专业的心理助人活动的互动理论:非专业心理助人意在寻解,即获得可以纾解困扰的行动方法(获得解决方案)、想法(解惑)和情感(获得理解)。以“合作”为主的互动更可能导致寻解成功的结果,而以“拉扯”和“争论”为主的互动则更可能导致无果而终的结果,包括假意接受、搁置、跑题。最后,探讨了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反思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对以后的非专业心理助人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非专业心理助人 互动过程 扎根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前言11-13
  • 1.1 研究背景11
  • 1.2 研究的意义11-12
  • 1.3 研究目的12-13
  • 2 文献综述13-21
  • 2.1 非专业心理助人的定义13-14
  • 2.2 非专业心理助人相关的分类14-15
  • 2.3 非专业心理助人行为15-18
  • 2.3.1 调查研究15-17
  • 2.3.2 过程研究17-18
  • 2.3.3 质性研究18
  • 2.4 文献的总结和研究构想18-21
  • 2.4.1 对以往研究的评价18-20
  • 2.4.2 研究构想20-21
  • 3 研究方法21-28
  • 3.1 选取样本21-22
  • 3.2 研究工具22-23
  • 3.3 研究程序23-25
  • 3.3.1 预研究23
  • 3.3.2 正式研究23-25
  • 3.4 资料整理和分析25-28
  • 3.4.1 实施程序25-27
  • 3.4.2 信度检验27-28
  • 4 结果28-54
  • 4.1 受助者的言语表达方式28-32
  • 4.2 非专业心理助人者的言语表达方式32-41
  • 4.3 非专业心理助人的互动过程41-49
  • 4.3.1 问答(S-Z)41-44
  • 4.3.2 问答(Z-S)44-45
  • 4.3.3 “拉扯”45-46
  • 4.3.4 “争论”46
  • 4.3.5 “合作”46-49
  • 4.4 非专业心理助人的互动结果49-52
  • 4.4.1 寻解成功49-50
  • 4.4.2 无果而终50-52
  • 4.5 寻解52-54
  • 5 讨论54-63
  • 5.1 中国的非专业心理助人的互动过程54-56
  • 5.1.1 “拉扯”和“争论”:直接的价值干预不成功54-55
  • 5.1.2 “合作”:有效的非专业心理助人的重要特征55-56
  • 5.1.3 问答:助人者的关注点和受助者的投入56
  • 5.2 非专业心理助人者的言语表达方式56-60
  • 5.2.1 相同中的不同:与专业心理助人相比56-59
  • 5.2.2 不同之处:非专业心理助人的独有回应方式59-60
  • 5.3 受助者的言语表达60-61
  • 5.4 本研究的价值与局限61-63
  • 5.4.1 研究局限与未来的研究方向61-62
  • 5.4.2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62-63
  • 6 结论63-64
  • 参考文献64-69
  • 附录69-73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73-74
  • 后记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佳萌;范会勇;;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08期

2 李美英;肖汉仕;;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服务期望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9期

3 孙嘉卿;金盛华;曹慎慎;;灾难后谣言传播心理的定性分析——以“5·12汶川地震”谣言为例[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4 叶映华;;本土化视野中高校心理咨询的弊端及思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01期

5 孔德生;;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J];学术交流;2007年12期

6 刘立新;杨小燕;;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年18期

7 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8 江光荣,王铭;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年03期

9 林孟平;;中国的心理辅导与治疗迈向专业化之路[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03期

10 李将镐;对东方心理咨询的模式的探索[J];心理科学;1996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铭;会谈中的当事人阻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段文婷;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决策过程的特征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余晓敏;大学生心理求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600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0600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4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