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童年期慢性应激评定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23 15:12

  本文关键词:童年期慢性应激评定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应激 精神卫生 儿童


【摘要】:目的编制童年期慢性应激评定问卷并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为儿童青少年心理疾患的筛查提供有效工具。方法综合采用文献检索、焦点小组访谈和专家咨询等方法编制该问卷项目池,并在整群抽取的蚌埠市实验小学三~五年级1 786名小学生中进行测试。采用8种统计分析方法如t检验、相关系数、逐步回归等以及专家评议确定问卷最终项目,同时对该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结果通过8种项目筛选方法,最终形成了童年期同伴欺凌、童年期虐待与忽视、童年期不良生活事件3个大维度,同伴关系欺凌、同伴躯体欺凌、情感与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家庭不良生活事件、学校不良生活事件、个人不良生活事件9个小维度,共60个项目的问卷。问卷重测信度、同质性信度、分半信度分别为0.921,0.946,0.798。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问卷结构与理论构想一致。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问卷具有较好的按拟合度。结论童年期慢性应激评定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在更大范围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关键词】应激 精神卫生 儿童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02145) 安徽医科大学博士学术科研活动资助项目(XJ201204) 安徽医科大学第三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资助基金项目(2012)
【分类号】:B844.1
【正文快照】: 应激(stress)是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和应对反应的过程;慢性应激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通常是指那些慢性的、低强度的、长期的或反复发生的日常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反应[1]。大量研究已经证实,童年期不良经历对儿童发育、疾病、心理和行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小同;王强强;;浅谈生态系统理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2 胡燕;陶芳标;苏普玉;齐秀玉;邢超;黄朝辉;;中学生生活事件多维评定问卷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昭;赵红霞;;多民族地区青少年对待欺负问题态度的比较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2 丁丽;江涛;;p38 MAPK信号通路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重庆医学;2014年23期

3 方丽萍;辛晓峰;;激素抵抗型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年10期

4 李敏和;;谈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策略[J];宁夏教育;2014年10期

5 ;Coping as a Mechanism Linking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Adolescents[J];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1年06期

6 孙天寿;易桂生;郑红;刘凯静;;疏肝理肺方对慢性应激条件下哮喘大鼠肺组织中TGF-β1和Smad3表达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4年22期

7 陈燕;金岳龙;康耀文;郑丽;龚伟志;姚应水;陶芳标;郝加虎;;中学生的亚健康状况与应激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年04期

8 陈红敏;赵雷;伍新春;;生活事件对情感和行为的影响:理论比较与启示[J];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彭云丽;慢性应激诱发抑郁行为的炎性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2 陆青云;青少年慢性心理社会应激,,认知控制和肥胖关系的2年队列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3 金华良;若干补肾与益气中药对大鼠哮喘模型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胡燕;中学生生活事件多维评定问卷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2 孔令佳;在华外教胜任人格特征量表的初步编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3 张海锋;大学生生活事件、大五人格与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 代佳佳;负性情绪对大鼠哮喘的影响及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干预作用[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3年

5 吴瑞;同伴心理互助在促进重庆某库区县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6 丁丽;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郑日昌,邓丽芳,张忠华,郭召良;《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2 廖喜明;刘治民;;广州市中学生应激反应状况调查与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6年06期

3 孙丹;古利奇;高明俊;孙荣国;;某县城高中生应激及相关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11期

4 梅清海,李俊丽;军校大学生生活应激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06期

5 郑全全,陈树林;中学生应激源量表的初步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04期

6 曾晓强;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兼谈“人在环境”的方法论价值[J];心理科学;2008年04期

7 胡桂英;许百华;;青少年运动员应激源量表的编制和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6年01期

8 刘贤臣,刘连启,杨杰,柴福勋,王爱祯,孙良民,赵贵芳,马登岱;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年01期

9 王宇中,冯丽云,王志铭,李克均,张国强,杨中华,肖战峰,何文高,王保娣,薛志芬;大中专学生生活事件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04期

10 梁宝勇 ,黄盈 ,马丽莉;中学生生活应激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燕;;她为何徘徊?——不可忽视的童年期影响[J];大众心理学;2005年07期

2 陆婷;;为何青春期孩子与父母越走越远…[J];大众心理学;2004年08期

3 杨宁;对童年期的本质的某些新认识[J];心理科学;2003年03期

4 林琳琳;;童年期遗忘及其消退机制研究概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03期

5 安芹;贾晓明;李波;;中学生童年期创伤经验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年08期

6 姚桂英;杜爱玲;杨世昌;高红丽;马仁娥;闫春平;;人格在大学生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当前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1期

7 倪岩娟;赵冰洁;;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童年期经历的关系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林琳琳;秦金亮;;童年期遗忘消退机制的几种解释[J];幼儿教育;2009年12期

9 薛克谬 ,李彦洁;是“尚且”,还是“姑且”?[J];语文建设;2002年10期

10 王晓辰;李清;;影响童年期同伴接纳的若干因素[J];教育评论;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林琳琳;袁中兴;;童年期遗忘产生及消退机制的研究综述[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位照国;陆邵佳;吴韦玮;廖梅;李卫晖;李则宣;刘铁榜;李凌江;;童年期创伤影响成年抑郁表达的中间机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李先宾;刘金同;王传跃;;青少年虐待状况及其对人格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陈晶琦;廖巍;;北京市430名高中生童年期羞辱经历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联[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第一届学校卫生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文新;周宗奎;;童年期至青少年期的同伴侵害与欺负:适应结果与相关因素[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杨波;蒲唯丹;赵凤琴;李艾文;易文英;王鹏;吴国伟;刘畅;李丽;王政;薛志敏;刘哲宁;;童年期伤害经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雍年 李永和 张燕华;呵护孩子的童年期[N];保定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谢苗枫 程满清 胡键 徐林 通讯员 焦亚琼;暴力与爱等同导致过半孩子挨打[N];南方日报;2006年

3 樊发稼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儿童文学生态及其他[N];文艺报;2005年

4 杨桂青;网络成瘾机制的五个理论支撑[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叶青;童年期虐待经历与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6年

2 倪岩娟;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童年期创伤经历的关系研究和个案干预[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3 孙蓓;童年期遗忘的边界年龄的探讨[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4 肖亚男;童年期虐待经历与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5 左俊楠;哲学人类学视野下童年期意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菁;童年期父亲缺位对大学生性别角色和爱情态度的影响:母子关系的中介作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年

7 朱玲;具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和人际敏感的研究与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8 王玉花;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禚振华;MAOA-VNTR多态性对虐待经历与攻击行为、冲动行为、违纪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839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0839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0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