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生成认知科学中的连续性论题

发布时间:2017-10-23 17:17

  本文关键词:生成认知科学中的连续性论题


  更多相关文章: 生成认知科学 连续性论题 认知鸿沟 理论生物学 现象学


【摘要】:生命与心智的强连续性论题是生成认知科学的核心工作假设,它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认知鸿沟问题,即生命与心智的基本现象与人类的高级认知现象之间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生成认知科学认为,造成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质疑传统认知科学中盛行的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假设,因此克服认知鸿沟的关键在于系统考察社会性对生命和心智的本构作用。为此,生成认知科学立足于其本有的生成主义范式,从理论生物学和现象学两大视角,详细论证连续性论题的合理性,并对认知鸿沟问题进行有效的双向处理。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生成认知科学 连续性论题 认知鸿沟 理论生物学 现象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表征问题研究”(12BZX018)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42.1
【正文快照】: 生成认知科学奉行生命与心智的强连续性论题(strong continuity thesis),它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连续性论题中的认知鸿沟问题,因为我们不能设想那些适用于简单有机体的生物学原则,何以可能系统地用于解释最高层次的人类认知现象。因此,如何克服这一难题就成了生成认知科学的首要

【共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素素;社会认知的直接知觉阐释[D];吉林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镇宇;尹晨祖;;试探现象学对心理学的影响[J];河池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徐献军;;现象学对计算主义的批判[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03期

3 徐美玲;;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思想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7期

4 孟娟;印春力;;人本心理学现象学研究方案述评[J];武陵学刊;2010年03期

5 李步青;;现象学及其方法论蕴涵[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31期

6 江新华 ,陶宏斌;试析现代西方心理学哲学方法论之困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7 张嘉玮;;评罗杰斯现象学的人格理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8 郭永玉,陶宏斌;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实证主义与现象学方法论之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9 戴健林;心理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评析[J];广州师院学报;1999年03期

10 车文博,黄冬梅;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哲学基础解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麟;;现象学对理论心理学的贡献[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周晓璐;彭运石;;现象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莉;李抗;;西方心理学的人文主义研究模式[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丹;;两种叙事心理治疗模式的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高申春;;詹姆斯心理学的现象学阐释[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潘光花;;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研究[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7 赵俊峰;李志凯;;论心理学中量与质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郭念锋;;论心理学在科学分类中的地位[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9 李抗;;尼采对人文心理学方法与理论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朱艳丽;汪新建;;由研究进路反观自我研究取向的发展[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恒威 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当代意识研究中的东西方对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牟春;现象学视野下的移情问题[D];复旦大学;2008年

2 孟娟;走向人文科学心理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伟锋;以格洛—庞蒂的身体性空间为基础理解知觉的现象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叶元辉;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反思心理学的对立与整合[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3 苏醒;萨特的现象学心理学的“意象”理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毅;皮尔斯的人格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冯永辉;心理学研究中的客观问题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冰;司法警校学员人格因素、主观应激与应对方式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井军弟;意识状态改变的理论与心理治疗实践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海宁;心理学理论建构的新方法—扎根理论[D];吉林大学;2008年

9 许孝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人的本质观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李岱巍;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84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084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a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