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面孔识别中不同兴趣区及被试性别的差异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面孔识别中不同兴趣区及被试性别的差异研究
【摘要】: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以60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2×3的混合实验,探讨不同兴趣区在面孔识别中的重要性,以及被试性别是否对面孔识别产生影响.结果发现被试对眼睛的注视点个数、总注视时间、首注视持续时间显著多于鼻子和嘴巴;鼻子部位的首视点时间显著先于眼睛和嘴巴部位;兴趣区在各眼动指标上,皆存在主效应,P0.05.兴趣区与被试性别在注视点个数、总注视时间上的交互作用显著;男生对鼻子部位的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间比女生更多,而女生对眼睛的注视次数显著多于男生.研究表明:眼睛在面孔识别中发挥着比鼻子、嘴巴更加重要的作用,对眼睛的认知加工更多,被试性别影响大学生对面孔识别的眼动模式.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
【关键词】: 面孔识别 兴趣区 性别差异 眼动研究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31200787)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人的面孔就像数据的二维码,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获得信息最直接、快捷的端口.人们在进行面孔识别时,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对面孔的表情信息加工,二是对性别、相貌等面孔特征的加工[1].近年来,关于面孔识别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20世纪70年代,文献[2-3]系统地研究了人脸基本表情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小虎,罗跃嘉,魏景汉,王国锋;面孔识别的认知模型与电生理学证据[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2 李清;王晓辰;;关于“面孔识别”的模块性的理论探讨[J];心理研究;2008年04期
3 赵瑞芳;胡溥;;面孔识别中跨种族效应的形成及对策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7期
4 隋雪;李平平;张晓利;;熟悉面孔与陌生面孔识别的差异[J];心理科学;2012年06期
5 杨红升;自我面孔识别的独特性[J];心理科学;2005年06期
6 李琰琰;钱秀莹;;面孔识别真的具有特殊性吗?[J];人类工效学;2006年02期
7 杨红升;黄希庭;;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8年06期
8 周国梅;张璐然;曾伟贤;;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9 刘凌;杨丽珠;;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进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刘华孝;周国梅;;面孔识别的整体/分析加工研究范式[J];心理科学;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建苓;陈旭;;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现状与展望[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赵荣华;王争艳;;婴儿面孔识别的发展及其机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宋江宁;王韵琦;张力;;自我面孔识别中的视野优势[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李怡娜;兰继军;;面孔识别的种族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屈塬;;自我面孔识别的脑功能偏侧化[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刘晶晶;;维吾尔族大学生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刘一;韩世辉;;人身威胁对内隐自我面孔识别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吴昱;高湘萍;;双胞胎自我面孔识别:个案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贾z严,
本文编号:1127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12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