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感戴情绪的发生条件:认知评价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7-11-01 16:12

  本文关键词:感戴情绪的发生条件:认知评价的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感戴情绪 发生条件 认知评价


【摘要】:感戴情绪是指个体在接受他人帮助后所体验到的感激心情,这种情绪是伴随着个体对帮助情境的评价而产生的。为了揭示感戴情绪发生的认知条件,研究以自编8种不同实验条件的情境故事为刺激材料,采用2×2×2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考察被试对动机、代价、价值三个变量的认知评价,揭示感戴情绪产生的心理机制。结果发现:对施恩者动机、施恩者付出的代价以及恩惠价值的评价是受惠者产生感戴情绪的认知条件;施恩者动机、施恩者付出的代价、恩惠价值各自独立地对感戴情绪的发生产生影响;知觉到的利他动机、高代价和重要价值能产生更为明显的感戴情绪。
【作者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感戴情绪 发生条件 认知评价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3JZD04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880102) 2013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ZZyyy13025)
【分类号】:B842.6
【正文快照】: 1引言感戴情绪是人们在认识到自己是某种恩惠的接受者时产生的情绪体验(Mc Cullough,Emmons,Tsang,2002)。作为一种即时、外显的状态性情绪,感戴情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促使被帮助的个体对施惠者或他人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Tsang,2006;GrantFrances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谢振旺;;高职学生的感恩与生活满意度:寝室人际的中介作用[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2 周玲玲;任磊;张航;贺金波;;感恩与助人倾向的关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21期

3 何安明;惠秋平;刘华山;;大学生感恩影响助人行为的情景剧本实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02期

4 庞博;方创琳;;城市负债研究的国内外进展与展望[J];经济地理;2014年11期

5 牛庆艳;;感恩和负债感的概念界定、理论区分和实证支持[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0期

6 叶宝娟;杨强;胡竹菁;;感恩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年02期

7 丁如一;周晖;林玛;;感激情绪的认知评估体系[J];心理学报;2014年10期

8 梁宏宇;陈石;熊红星;孙配贞;李放;郑雪;;人际感恩:社会交往中重要的积极情绪[J];心理科学进展;2015年03期

9 罗利;周天梅;;中学生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抗挫折能力与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萍;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一员;自然灾难改变儿童的利他行为[D];西南大学;2013年

3 杨芳;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健康促进的感恩模型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志娟;初中生感戴、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振旺;大学生感恩特质的量表及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文刚;大学生感戴量表的编制及利益评估的中介作用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桑园;大学生情绪智力、人格、领悟社会支持与感戴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定升;感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

6 董霞;感戴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爽;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及其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万娟;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静;大学生感恩、非理性信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10 李贞珍;特质感恩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池丽萍;俞国良;;认知评价在婚姻冲突与青少年自尊关系间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08年05期

2 陈丽丽;;“老化悖论”视角下认知评价和情绪的关系[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原琳;彭明;刘丹玮;周仁来;;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1年08期

4 杨艳苏,乔冻梅;考试情绪及其调节[J];湖北招生考试;2005年04期

5 卢家楣;关于情绪发生心理机制的需要—预期假说[J];心理科学通讯;1988年04期

6 马天雪;明晶;;浅析焦虑的产生要素和过程[J];前沿;2008年02期

7 赵景欣;申继亮;;留守烦恼的认知评价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孤独[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4期

8 戚昕;;大学生对成年界定的认知评价[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汪新建;个人生活规则的探索与修正——韦斯勒之认知评价疗法的当代解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徐琴美,翟春艳;羞愧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池丽萍;俞国良;;婚姻冲突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认知评价的中介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周;威胁性认知评价影响疼痛应对:接受与转移注意效果的比较[D];西南大学;2011年

2 楼连娣;知识基础和认知评价对创新观念生成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27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127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e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