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距离调节自我-他人的神经表征:来自oFRN的证据
本文关键词:人际距离调节自我-他人的神经表征:来自oFRN的证据
更多相关文章: 观察者反馈负波(oFRN) 人际距离 自我-他人表征 金钱博弈任务
【摘要】:为考察人际距离对自我-他人表征的影响,采用金钱博弈任务检测了在自己操作、观察朋友操作和观察陌生同学操作时的脑电成分反馈相关负波(FRN)。结果发现,观察任务产生了类似于自我操作时输钱反馈的负偏向,即观察者反馈负波(oFRN);在观察条件下,被试自评与朋友的亲近程度高于同学(p0.001),两者引起的oFRN达到边缘显著性水平(p=0.062),亲近程度与oFRN呈显著相关(p=0.041)。前者说明自我和他人具有相似表征,后者则反映了自我对他人信息表征的替代性体验可能受人际距离所调节。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邮电大学思政部;成都理工大学;
【关键词】: 观察者反馈负波(oFRN) 人际距离 自我-他人表征 金钱博弈任务
【基金】:西南大学2012年度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2SKB0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0BSH043) 重庆邮电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K2013-14)资助
【分类号】:B848
【正文快照】: 1引言自我包含他人(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IOS)的概念自提出以来,人际距离逐渐成为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框架。自我包含他人是人际距离的重要衡量指标,指个体通过建立亲密关系将他人包括进自我的形式(Aron et al.,2004;周丽,2008),在认知及神经机制上表现为自我和近距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益文;袁博;林崇德;郑玉玮;张振;杜翠利;;人际关系影响竞争情境下结果评价的ERP证据[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1年11期
2 周丽;苏彦捷;;实际亲密度对恋人参照效应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8年04期
3 吴燕;余荣军;周晓林;罗跃嘉;;自我主观标准决定执行任务和观察任务中的结果评价[J];心理学报;2010年02期
4 孔繁昌;张妍;陈红;;自我-他人表征:共享表征还是特异表征?[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8期
5 杨帅;黄希庭;傅于玲;;内侧前额叶皮质——“自我”的神经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06期
6 袁媛;刘昌;沈汪兵;;反馈相关负波与社会关系认知[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岳彩镇;对不同他人反思自我评价的记忆效应及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慧芬;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母亲参照效应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丽;恋人参照效应的个体差异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琦;;自我研究与企业文化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0年14期
2 周爱保;夏瑞雪;李世峰;;人际自我边界: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中国人的自我[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3 吴慧芬;周爱保;;中国青年大学生朋友参照效应的实证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3期
4 宋娟;张振;黄亮;王益文;;基础认知与社会认知中内隐过程及其脑机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04期
5 陈婧思;刘爱书;马利军;;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4期
6 周爱保;吴慧芬;史战;李琼;张鹏英;刘沛汝;;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性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6期
7 褚勇杰;刘电芝;;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多视角研究进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韩世辉;张逸凡;;社会认知、文化与大脑——文化神经科学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年S1期
9 冯艳霞;;从神经元活动到社会化的心灵[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4年01期
10 王益文;黄亮;张振;宋娟;白丽英;;友好还是敌对?理解互动意图的大脑动态时程[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钰;情绪影响决策过程与结果评价的认知神经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2 郑玉玮;人际互动中心理理论的认知神经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3 岳彩镇;对不同他人反思自我评价的记忆效应及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2年
4 崔茜;欺骗的神经机制和测谎新指标初探[D];西南大学;2013年
5 王艇;基于互动公平的群体卷入模型研究:理论和机制的探讨[D];浙江大学;2013年
6 张健;认知风格对不同类型框架效应的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怡;网球选手比赛相持阶段知觉预测能力及ERP特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8 卞军;安全管理中安全标志及其设计要素的感知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朱海;反应抑制过程中反应策略调整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杨青;自我面孔加工的独特性和共享性[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超;编码方式、自我构念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彦锋;中老年人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小燕;已婚青年对婆媳冲突的态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熊恋;中学生记忆参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乔亲才;初中生的自我参照效应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远玲;关系型自我构念和实际亲密度对朋友参照效应的影响[D];宁波大学;2009年
7 吴慧芬;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母亲参照效应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英;应激状态下成人依恋对恋人的认知加工作业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春雷;学习和决策任务中结果评价的认知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黄亮;理解私人与交际意图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熙;朱滢;;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关于自我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10年01期
2 张力;中国人关于母亲的联想不同于美国人——来自范围假设的证据[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3 ;False belief reasoning in the brain: An ERP study[J];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2008年01期
4 朱滢,张力;自我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1年06期
5 张力,周天罡,张剑,刘祖祥,范津,朱滢;寻找中国人的自我:一项fMRI研究[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5年05期
6 王益文;袁博;林崇德;郑玉玮;张振;杜翠利;;人际关系影响竞争情境下结果评价的ERP证据[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1年11期
7 朱滢;;《文化与自我》自序——兼论自我在哲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上的一致性[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3期
8 董英,赵耐青;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中主效应意义的探讨[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5年06期
9 于光君;;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及其发展[J];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12期
10 李稳;余细连;张力;;内侧前额叶与社会认知[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娟;高自尊异质性现象与自尊的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曾剑平,陈安如;空间语与文化[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杨帅;黄希庭;陈有国;傅于玲;刘孟超;;人际距离调节自我-他人的神经表征:来自oFRN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4年05期
3 李睦;;写在前面:北京有个圈[J];工会博览(下旬刊);2011年07期
4 吴学进;;称谓控制人际距离:对《遭遇爱情》中人物对话的话语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江玲;;害怕亲密:一种看不见的疼[J];心理世界;2006年04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洁;;对说谎时人际距离变化的初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肖玉珠;;道德远近空间隐喻表征及其对人际距离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斌;“微”而可道,,改变生活[N];人民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綦甲福;人际距离的跨文化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魏丽娜;中西人际距离探析[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32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132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