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客观就业绩效:线性与倒U型关系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客观就业绩效:线性与倒U型关系 出处:《心理学报》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可就业能力 倒U型关系 职业探索 可就业能力归因理论 过犹不及效应
【摘要】:文献中关于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就业绩效的关系存在争议,本研究认为需要根据不同的就业绩效和具体的调节变量来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1,基于预备性研究,来自全国不同地区10所大学1190份问卷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可就业能力包括8个因素:职业认同、乐观开朗、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学习能力、问题解决、社会支持、网络差异;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研究2,采用他评、前后间隔2周的问卷调查方法,获得不同地区高校530份有效匹配问卷,层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观就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但与录用通知书(客观就业绩效)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职业探索在可就业能力与录用通知书的倒U型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在职业探索高水平下二者呈倒U型关系,而在职业探索低水平下二者没有显著关系;生源地在可就业能力与主观就业绩效、录用通知书的关系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农村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观就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而城市大学生二者相关不显著;城市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录用通知书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而农村大学生二者关系不显著。这为未来探究可就业能力的价值实现机制有重要启发。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171020、7127202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3FGL01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09YJC630012)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EIA080280)的资助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1问题的提出1.1引言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可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国外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对可就业能力进行研究,近些年进行了一些理论探讨(如Fugate,Kinicki,Ashforth,2004)和实证研究(如Van Dam,2004;Van der Heij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谢晋宇,宋国学;论离校学生的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性技能[J];南开学报;2005年02期
2 于海波;许春燕;周霞;晏常丽;;大学生可就业性的测量及其对求职行为和求职绩效的影响[J];未来与发展;2010年09期
3 罗峥;方平;付俊杰;张腾月;张寓杰;赵晶;;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初探[J];心理学探新;2010年01期
4 刘小平;邓靖松;;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05期
5 宋国学;;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大学生职业能力结构及其维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文平;张小菊;周宏岩;屈智勇;;构建中国大学生可雇佣能力开发模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宋国学;谢晋宇;;可雇佣性教育模式:理论述评与实践应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3 胡尊利;刘朔;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8期
4 汪霞;崔映芬;;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将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融入课程[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6期
5 王雅荣;;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高等教育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6 孟聚才;;试论大学生可就业能力概念的内涵及重要意义[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23期
7 朱静敏;;浅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5期
8 张焕敬;;基于可雇佣性的会计本科培养途径分析[J];财会通讯;2012年16期
9 张伟;吴国权;杨东;;基于胜任特征的可雇佣性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朱向红;王丽娜;;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生成机制与培养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曲秉春;;体验式学习提升离校大学生的可雇佣性——以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生为例[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曹晓丽;安秀荣;林枚;;高校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匹配度分析——基于可雇佣性技能视角[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文臣;知识型员工可就业能力对职业成功的作用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施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4 凌玲;员工培训对组织承诺、离职倾向的影响机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5 闫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供需分析及提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6 邹小玲;雇员可雇佣能力与职业成功及其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农郁祺;市场导向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惠娟;高职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董国辉;中小企业员工就业能力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春;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职业角色期待转变的教育对策[D];西南大学;2011年
5 陈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徐峰;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洪余;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的初步构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静;基于CSCL的研究性学习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湖南大学;2009年
9 曾丽;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10 徐苗苗;企业基层管理者可雇佣性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国学;谢晋宇;;可雇佣性教育模式:理论述评与实践应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2 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年02期
3 郭志文;宋俊虹;;就业能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张丽华,刘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5 ;北京大学生职业意向和职业训练状况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年09期
6 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7 赵颖,郝德永;可雇佣性: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逻辑[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01期
8 伍满桂;吴道友;文晓凤;;就业能力、求职强度与就业绩效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2007年05期
9 刘小平;杨淑薇;;可就业能力及其培养研究进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9期
10 郭志文;B.I.J.M.范.德.赫登;;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就业能力:一种新的心理契约[J];心理科学;2006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就业能力与就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道;邹泓;赵霞;;大学生同一性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郑久华;陈妍;;中学生职业探索量表的修订[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范慧玲;施国春;张淑华;;择业效能感和结果期待对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施国春;张淑华;范慧玲;;内外控制源对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辉;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分化对职业探索行为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芬;转专业大学生专业选择及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王芬;转专业大学生专业选择及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李费菲;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现状调查及促进建议[D];南昌大学;2012年
5 姚丽贤;特质焦虑、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职业探索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邓艳慧;高中生自我、职业探索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及干预技术设计[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7 孙文静;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职业探索和生涯决策中的作用[D];宁波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09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309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