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情绪影响认知的理论模型研究新进展
本文关键词:积极情绪影响认知的理论模型研究新进展 出处:《应用心理学》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积极情绪 情感优先假说 拓展—建设理论 动机维度模型
【摘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情绪的作用及与认知功能的关联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尝试通过了解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并系统回顾最新的研究进展,帮助读者理解积极情绪影响认知的可能机制。情绪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影响较大、受学界公认的理论是Zajonc的情感优先假说,认为情绪反应发生在认知过程的最初期,从而对认知过程产生影响。到本世纪初,Fredrickson提出情绪的拓展-建设理论,认为消极的情绪缩窄认知范围,而积极的情绪则拓宽认知范围,同时促进创造性问题解决、执行控制、注意和决策等认知过程。近几年,Gable和Harmon-Jones提出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认为情绪对认知的作用取决于其动机强度,而非情绪效价。这些理论模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开展积极情绪和认知的关系研究。
[Abstract]:With the ris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cognitive function have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article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 and cognition, and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to help readers underst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positive emotion affecting cognition.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has great influence. The theory recogniz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is the Zajonc's emotion priority hypothesis. It is considered that emotional reaction occurs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cognitive process, and it has an impact on the cognitive process. By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Fredrickson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emotions, believing that negative emotions narrow the scope of cognition, while 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cognition, while promoting cognitive processes such as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executive control, atten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In recent years, Gable and Harmon-Jones have proposed an emotional motivation dimension model that believes that the effect of emotion on cognition is dependent on the intensity of its motivation, not the emotional potency. These theoretical models help us to further develo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emotion and cognition.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基金】:美国NIH项目基金R01MH100298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分类号】:B842.6
【正文快照】: “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是与“消极情绪(negative emotion)”相对应的情绪体验。自上个世纪开始,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情绪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积极情绪的定义,首先要从Rus-sell的情绪理论说起。Russell于1980年提出“环状模型”(情绪的二维理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玉静;崔丽霞;;积极情绪的认知促进效应及其神经机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晓伟;;课堂教学中积极情绪的作用及其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7期
2 郭文娜;;浅析如何提高音乐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绪[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年07期
3 王维嘉;;国内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积极情绪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3年11期
4 崔丽霞;张玉静;肖晶;张钦;;积极情绪对心理旋转的影响:趋近动机的调节效应[J];心理学报;2013年11期
5 方莹;薛超;赵芳菲;夏琼;;中小班幼儿观看动画片时注意分配的眼动研究[J];幼儿教育;2014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玉静;不同趋近动机强度的积极情绪对心理旋转整体优先效应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2 杨若翰;娱乐媒介干预对青少年积极情绪、个人资本及心理健康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3 杨漫花;“80后”中学女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建设探究[D];南华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孔凡俊;;积极情绪在促进成人自我导向学习中的作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王新;;积极情绪述评[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11期
3 王艳梅;汪海龙;刘颖红;;积极情绪的性质和功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5 石长地;蒋长好;;积极情绪的脑机制[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艳梅;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小艳;积极情绪对认知的扩展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颖,李雯雯,刘电芝;国外积极情绪"拓延-建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1期
2 王艳梅;汪海龙;刘颖红;;积极情绪的性质和功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4 杨丽珠;董光恒;金欣俐;;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大脑反应差异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3期
5 王艳梅;郭德俊;方平;韩学军;唐丽萍;曲静;;积极情绪影响任务转换的性别和发展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1期
6 兰伟彬;常经营;;积极情绪相关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7 王艳梅;;积极情绪的干预:记录愉快事件和感激的作用[J];心理科学;2009年03期
8 王新;;积极情绪述评[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11期
9 刘天月;;积极情绪性质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建议[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白景瑞;应湘;王少华;;积极情绪的研究现状初探与展望[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淑娜;;浅析人格和积极情绪[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王永;王振宏;;积极情绪、心理韧性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邢采;孙健敏;;积极情绪和心理韧性对于风险决策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曹忠良;;情绪工作中积极情绪对消极情绪的化解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权方英;李宏翰;;农村留守儿童积极情绪问卷的编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朱丽芳;;积极情绪对不同认知风格个体的不合理信念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董俊;王振宏;张建飞;;不同趋近水平的积极情绪对注意范围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刘亚;王振宏;;不同趋近水平的积极情绪对反应抑制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王琦;董妍;邢采;;积极情绪与健康:研究进展与理论模型[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刘亚;;积极情绪对压力反应的调节作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艳梅;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董光恒;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启动对冲动控制影响的差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丽君;美感与积极情绪的关系及对变化觉察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4 石长地;积极情绪对整体与局部特征知觉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袁冬华;自我损耗效应及其克服:积极情绪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邵华;应对研究的挑战性问题与新方向[D];吉林大学;2013年
7 何晓丽;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与人际互动影响的线索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小月;不同注意偏向下内隐积极情绪对注意范围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小萌;积极情绪对自我损耗的预防与补偿作用[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3 郭小艳;积极情绪对认知的扩展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董俊;不同趋近水平积极情绪对注意范围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蒋军;积极情绪对基于空间和基于物体注意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6 张丽;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马铭徽;大学生积极情绪与抑郁水平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李金霞;不同动机趋近积极情绪对注意范围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施静;积极情绪对选择性注意分心抑制过程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杜娟;高校教师积极情绪、个人资源与职业倦怠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468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346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