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虐待与流动儿童对立违抗症状的关系:亲密度和冲突性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8-01-15 11:25

  本文关键词:虐待与流动儿童对立违抗症状的关系:亲密度和冲突性的作用 出处:《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情感虐待 躯体虐待 ODD症状 亲子关系


【摘要】:以来自北京10所小学的369名有对立违抗障碍症状的流动儿童,349名无ODD症状的对照组流动儿童和94名有ODD症状的北京儿童为被试,探究了有ODD症状流动儿童的症状严重程度及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ODD症状流动儿童在家庭中所受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对其情绪方面的ODD症状和行为方面的ODD症状的影响,以及亲子关系(包括亲密度和冲突性)在其中起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对比ODD症状北京儿童和对照组流动儿童,ODD症状流动儿童受到更严重的虐待,亲子关系亲密度更差,冲突性更高;(2)对ODD症状流动儿童,虐待和亲密度显著负相关,虐待和冲突性显著正相关,躯体虐待、冲突性均和行为方面ODD症状显著正相关;(3)躯体虐待能直接预测ODD症状流动儿童的行为方面ODD症状,但无法直接预测其情绪方面ODD症状;(4)在躯体虐待对ODD症状的影响中,冲突性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躯体虐待通过影响亲子关系冲突性,对流动儿童的行为方面ODD症状产生影响,而亲密度则显著调节了躯体虐待对流动儿童情绪方面ODD症状的影响。
[Abstract]:The subjects were 369 migrant children with oppositely defiant disorder symptoms from 10 primary schools in Beijing and 349 migrant children without ODD symptoms and 94 Beijing children with ODD symptom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everity of symptoms of floating children with ODD symptom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emotional abuse suffered by floating children with ODD symptoms in their families. Effects of physical abuse on emotional ODD symptoms and behavioral ODD symptoms. And the role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cluding affinity and conflict) in this study. The study found that: 1) compared with Beijing children with ODD symptoms and migrant children in control group. The children with ODD symptoms were abused more seriously, the affinity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was worse, and the conflict was higher. (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buse and closeness in floating children with ODD symptom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buse and conflict, an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hysical abuse and conflict with behavioral ODD symptoms. 3) physical abuse can directly predict the behavioral ODD symptoms of floating children with ODD symptoms, but can not directly predict their emotional ODD symptoms. 4) conflic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mediating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buse on ODD symptoms. Physical abuse affects the behavioral ODD symptoms of floating children by influencing parent-child conflict. The affinities significantly regulated the effect of physical abuse on emotional ODD symptoms in floating childre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
【基金】: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SH014) 2013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2013D009012000004)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自设项目
【分类号】:B844.1
【正文快照】: 1引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我国正经历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量儿童受人口流动影响成为流动儿童。本研究中流动儿童指的是6~14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居半年以上的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课题组,2006)。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云峰;冯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07期

2 蒋奖;许燕;;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与反社会人格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6期

3 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 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萍;;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王霞;石友进;;高校学生亲子关系对行为习惯的影响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20期

3 王海燕;;从幼儿初入园的反应透视家庭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年05期

4 卓然;葛鲁嘉;袁晓娇;;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研究框架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5 隋海梅;宋映泉;;留守经历影响中职学生的考学行为、辍学行为和升学意愿吗——基于浙江、陕西两省的跟踪数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年03期

6 熊春文;刘慧娟;;制度性自我选择与自我放弃的历程——对农民工子弟学校文化的个案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年04期

7 张英;彭立春;袁克俭;;留守和流动经历大学生心理状况比较分析——基于湖南某大学大一新生的问卷调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04期

8 董颖;李维江;成夏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以浏阳市澄潭江镇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9 杜岸政;;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父母自我分化与儿童品行问题的关系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年05期

10 潘琴;;基于人才成长的培育有品质的家长影响力研究[J];成才之路;2015年1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廖传景;留守儿童安全感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均倩;聋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对其学校适应性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杨_";手机媒体与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司海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归属感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钱莉;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网瘾的影响剖析与游戏治疗策略设计[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莹;初中生亲子关系、父母婚姻冲突知觉与自我意识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朱素敏;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研究现状及教育建议[D];苏州大学;2011年

7 吉婧;恋爱生命周期中的母女关系[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李秀芬;亲子双方对儿童权利的认同差异及其与亲子冲突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尹德艳;农村初中生亲子关系状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姚恩菊;留守初中生社会自我的发展特点及干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伟,张进辅,黄希庭;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1期

2 茆正洪,谭钊安 ,曾彦英 ,张建平;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6期

3 赵荣,罗新坚 ,王旭林 ,郑海;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6期

4 张绍强;张玲;;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关系[J];实用预防医学;2007年01期

5 俞国良,金东贤;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对3~6岁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3年04期

6 徐浙宁,包水娟,郑惟庄;上海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亲子关系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7 吴念阳,张东昀;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4期

8 朱俊卿;农村亲子关系模式及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9 蒋奖,许燕;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J];心理学探新;2004年04期

10 冯维,于志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邱俊杰;闵昌运;周艳艳;张锋;;人际亲密度对他人风险决策偏好的影响:决策采纳度的调节作用[J];应用心理学;2012年04期

2 王晓;颜榴红;;人称指示英汉语用对比分析[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3 钟伟;;未来电脑狂想曲[J];现代计算机(普及版);2009年06期

4 师保国;许晶晶;;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预测作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华英;测测你和伴侣关系的亲密度[J];心理世界;1999年06期

6 刘莉雯;;英语学习者阅读理解能力与文化亲密度的关联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7 ;蜜月也窈窕[J];人生与伴侣(下半月版);2011年05期

8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梁晓燕;黄燕;魏岚;;宿舍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大学生孤独感的关系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张元章;父母如何教育“不听话”的孩子?[N];珠海特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永刚;以数据为中心的在线社会网络若干安全问题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谭景麟;基于社交关系图谱的移动社交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华烨;基于相对关系亲密度的局部社团发现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3 霍丽婕;以增加亲密度为目的的会话分析[D];复旦大学;2013年

4 曹坤宇;基于亲密度及影响力的微博社交兴趣圈挖掘算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5 王伟伟;人际亲密度对自我道德行为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4年

6 赵天宸;彩印SNS用户亲密度模型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7 张聪;微博用户关注推荐及排名策略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8 张家利;社区发现的模块度问题及其算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281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4281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4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