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背景下积极青少年发展的结构与内涵——基于访谈的质性研究
本文选题:积极青少年发展 切入点:中国文化 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探索中国文化下积极青少年发展的结构与内涵,丰富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并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指导青少年教育实践工作,本研究对教师、社工、教育专家、中小学生及家长共112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结果发现:(1)能力、品格、自我价值和联结四者相互联系构成了积极青少年发展的核心结构。(2)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生活能力三个部分;品格由爱、志、信和毅四个方面构成;自我价值涉及自尊、自信和自我接纳;联结涉及家庭、学校和社区联结。(3)中国文化下积极青少年发展的内涵是指健康、充分发展的青少年所具备的能力、品格、自我价值和联结方面的核心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个体与发展情境之间良好的双向互动关系。研究结果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积极青少年发展相比,既有相似之处,更存在内涵上的差异。中国文化下积极青少年发展的结构与内涵融入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也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对我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tructure and connotation of active youth development in Chinese culture, enrich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nd guide the practice of youth education through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this study is aimed at teachers, social workers and educational experts. A total of 112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parents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and analyzed the data of the interview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ability, character, Self-worth and interconnectedness form the core structure of active teenagers' development. The ability includes learning ability, social ability and living ability, character is composed of love, will, faith and fortitude. Self-worth relates to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and self-acceptance; connection involves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connections. 3) the connotation of active youth development in Chinese culture is the ability and character of healthy and fully developed young people.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worth and association, which reflect the good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 structure and connotation of active youth development in Chinese culture is integrated into the excellent elements of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 also fully reflect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for talents. It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the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流动背景下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发展数据库建设及积极发展体系研究”(15ZDB138)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涛 ,郑晓边;青少年自残行为及其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10期
2 王伟清;叶进;陆丽红;;青少年创造方面的自卑心理及其对策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张春光;;青少年“家庭沉默”现象浅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赵小云;郭成;;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对学业自我的影响[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年07期
5 胡文勇;李慧玲;喻承甫;阮伯夫;;越南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6 李改;王斌;马红宇;李敏;;青少年领导力发展的研究述评[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1期
7 沈家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的教育问题[J];华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8 沈家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的教育问题[J];中国教育学会通讯;1981年01期
9 吴波;方晓义;;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特点[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1期
10 汪媛;佘双好;;武汉市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青年探索;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寇_g;;警惕儿童的心灵玷污 儿童青少年如何看待腐败现象[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2 盖笑松;兰公瑞;;青少年积极发展影响因素的回溯式访谈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雷雳;;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与健康上网[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郭斯萍;余仙平;;家庭因素在矫治青少年网络成瘾中的重要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麻城市张家畈中心学校 蔡主华 丁楚兵;“初二现象”成因及对策[N];黄冈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于凤杰;青少年早中期的个人目标及其家庭、同伴背景[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武忠刚;越南青少年人格特征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肖岑;青少年自我提升的发展及其与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勇;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部分神经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王文;从快乐到希望[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孜维达·阿不都克里木(Ziwida. Abdukeram);不同文化情境对维吾尔族青少年自我发展的影响及其社会认知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李敏;我国青少年学生领导力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自强;农村留守青少年压力性生活事件、情绪智力对其社会适应的作用机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2 唐俏;父母控制与青少年未来规划的关系:行为自主的中介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欣欣;父母严厉管教、青少年自我表露与学业适应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阳;青少年参与课外活动与积极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5 王祥坤;青少年希望感的影响因素分析[D];闽南师范大学;2017年
6 张友印;不同适应类型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差异[D];闽南师范大学;2017年
7 専佩红;父母体罚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关系的内外影响因素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7年
8 马金玲;教育期望与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关系:教育探索和投入的中介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9 孙萍;隔代亲合与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抑郁、生活满意度:逆境信念的中介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10 达夏·金亮;青少年健康行为现状及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5924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592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