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性、自我调节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手机使用的中介作用
本文选题:冲动性 切入点:提升调节 出处:《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探讨冲动性、自我调节与手机依赖间的关系,并检验手机使用在三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采用BIS-11冲动性问卷、BIS/BAS自我调节测量问卷、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问卷和手机使用情况问卷对909名大学生进行测量,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变量间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高冲动性正向影响手机依赖,自我调节负向影响手机依赖;(2)冲动性人格特质、提升调节通过手机使用中介作用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结论:高冲动性大学生易出现手机依赖行为,自我调节尤其是防御调节有利于降低手机依赖行为。
[Abstract]: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ulsiveness, self-regulation and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nd to examine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mobile phone use in the three relationships. The BIS-11 impulsive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self-regulation of BIS / BAS, and BIS / BAS self-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he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tendency questionnaire and mobile phone use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to measure 909 college stud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bles was tested by establishing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impulsivity positively affected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Self-regulation negatively affected the impulsive personality traits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nd promoted the influence of regulation on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through the use of mobile phone intermediary. Conclusion: high impulsive college students are prone to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behavior. Self-regulation, especially defense regulation, helps to reduce mobile phone dependency behavior.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吉林大学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心;
【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2016]第441号) 吉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科技发展项目(20160414035GH)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种子基金(2014ZZ025)
【分类号】:B8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静;师家升;;冲动性理论的发展[J];沈阳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 蔡雅琦,施俊琦,王垒;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研究综述[J];应用心理学;2004年03期
3 王有智;罗静;;高低拖延者的冲动性特征与延迟折扣差异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2期
4 陈超男;肖崇好;;自我监控对冲动性的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5 于丽霞;凌霄;江光荣;;自伤青少年的冲动性[J];心理学报;2013年03期
6 李悦;朱广思;;大学生冲动性水平与手机成瘾的关系研究[J];郑州师范教育;2013年03期
7 李志飞;;体验活动对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情感反应视角[J];心理科学;2007年03期
8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丽锦;赵静;;冲动性对计划冒险的影响:抑制性控制的中介作用[A];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2 周艳艳;沈模卫;郑晓洁;;延迟强化条件下不同时相海洛因戒除者的冲动性特征[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谢晓东;张卫;周雅颂;喻承甫;;金钱态度在大学生冲动性购买行为中的调节作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徐晓丹;邹枝玲;;冲动性、强化敏感性与自我损耗的关系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王玉洁;窦凯;刘毅;;冲动性影响风险决策的实验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方霞;梁宁建;;购衣风格和服装品味:基于情感错误归因和具身认知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贵;超重/肥胖青少年延迟贴现及冲动性与进食行为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群博;两种黑暗三联征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检验及初步应用[D];郑州大学;2015年
2 王晴;网络成瘾大学生无聊感与冲动性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佳佳;不同亚类限制性饮食者延迟贴现及冲动性与进食障碍、节食成功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明瑞;戒毒人员的情绪和冲动性对延迟折扣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5 刘小磊;大学生归因方式、孤独感及冲动性对手机依赖倾向的影响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6年
6 陈超男;自我监控与冲动性的相关及实验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年
7 庞雪;吸烟者的香烟渴求感与冲动性行为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8 罗静;高低拖延者的冲动性特征与延迟折扣差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魏小璐;行为冲动性与冲动对克制进食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刘娜;基于心境视角的冲动性购买的整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38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638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