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参与行为问卷编制及初步应用

发布时间:2018-03-27 06:13

  本文选题:网络群体事件 切入点:传播动机 出处:《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编制《网络群体事件参与行为问卷》,探讨网络群体事件参与行为的结构,以便对网络群体事件的参与行为提供测量工具。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得到《网络群体事件参与行为预测问卷》。预测问卷经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最后再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网络群体事件参与行为的正式问卷》。分析网络群体事件参与行为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探讨网络群体事件传播动机对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政治效能在传播动机对参与行为影响中的作用。主要得到以下的研究结果: (1)网络群体事件参与行为时一个多维度的结构,包括回应表达、网络审判、网络攻击与和放纵和主动讨论;其中回应表达七个项目,网络审判五个项目,网络放纵与攻击五个项目,主动讨论四个项目。 (2)网络群体事件参与行为问卷有良好的信效度。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各项拟合指标如下:x2/df=2.29,说明模型良好;GFI=0.85说明模型尚可接受;CFI、NFI、NNFI都大于0.9, RME=0.064, RMSEA=0.077,表明模型拟合较好。综合考虑,该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各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在0.752-0.853之间,总问卷的信度α系数为0.906。表明该问卷信度良好,有较好的稳定性;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411-0.496之间,总问卷与各个维度的相关在0.745-0.813之间,说明该问卷结构效度良好。 (3)对网络群体事件参与行为在各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探讨,发现: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参与行为在年级、每天上网时间、关注网络群体事件程度、看待网络群体事件的意义存在显著差异;性别、专业和网络使用熟练程度对网络群体事件参与行为没有显著差异。 (4)网络群体事件传播动机能够预测参与行为,政治效能在网络群体事件传播动机对参与行为的影响中有中介作用。 (5)针对网络群体事件的现状,对网络群体事件参与行为的监管提出建议,以便管理者借鉴参考。
[Abstract]:In this study, college students were selected to compile the questionnaire of Network Group event participation behavior, and to explore the structure of Network Group event participation behavior. In order to provide a measurement tool for the participation behavior of network group events. Through the open questionnaire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we get the "network group event participation behavior prediction questionnaire". The prediction questionnaire is analyzed by item analysis an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Finally,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To obtain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on the participation behavior of network group event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the participation behavior of network group events in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unication motivation of network group events and the participating behaviors.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role of political efficacy in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cation motivation on participatory behavior.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A 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network group events involved in behavior, including response expression, network trial, network attack and indulgence and active discussion, including seven items of response expression, five items of network trial, Network indulgence and attack five items, active discussion of four projects. Through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he fitting indexes are as follows:% x2 / df1 2.29, indicating that the model is acceptable CFII / NFI 0.85 and the NNFI is all greater than 0.9, RME-0.064, RMSEA0.077,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model fits well.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伪 coefficient of each dimension is between 0.752-0.853, and the reliability 伪 coefficient of the total questionnaire is 0.906. It shows tha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is good and has good stability,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ach dimension is between 0.411-0.496.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otal questionnaire and each dimension was between 0.745-0.813,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was good. 3) discuss the difference of network group event participation behavior in every statistical variable, and find that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group event participation behavior is in grade, online time every da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gree of network group even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ignificance of network group events, whil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ender, specialty and network use proficiency in participating behavior of network group events. 4) the communication motivation of network group events can predict the participation behavior, and the political efficacy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influence of the network group event communication motivation on the participation behavior. 5)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etwork group events,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supervise the participation behavior of network group event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managers.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莺;;预防群体事件,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地名;2006年08期

2 吴昊;;网络文化对学生群体事件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0年03期

3 宋燕;;群体事件中的所谓真相[J];杂文选刊(下旬版);2010年10期

4 刘斌;李晓庆;;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探讨——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5 文凤华;杨晓光;;情绪主导型群体事件的机理研究[J];求索;2008年06期

6 张爱民;;群体事件中的心理因素与应对措施[J];运输经理世界;2009年12期

7 庄勇,杨文波,闫翅鲲;欠发达地区农村突发性群体事件成因及对策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翁朝健;;一个群体事件报道案例与原则[J];中国记者;2009年06期

9 王逢鑫;;弱势群体[J];课外阅读;2009年24期

10 冯琨;;网络中群体事件参与者的心理效应分析[J];编辑之友;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月球;;农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国;;新时期政府应对群体事件的基本原则[A];2012城市国际化论坛——世界城市:规律、趋势与战略选择论文集[C];2012年

3 赖安婷;方平;;群体事件中群体情绪的传播途径及其影响因素[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杜震华;;对新形势下应对和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实践与思考[A];犯罪防控与平安中国建设——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年)[C];2013年

5 贾鼎;;基于公众参与视角的环境治理中群体事件发生机制研究[A];第七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蒋佳瑜;;群体事件中的国家被害角色解析[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解坤;武艳艳;;群体事件的应对策略——运用利益分析方法分析[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2辑)[C];2011年

8 齐冬梅;王晓霞;;网络群体事件预防与政府网站功能研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马天山;;民族性群体事件有效处置法律问题研究[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10 廖小东;曹文波;;民族地区突发性群体事件与政府危机管理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乐清市委党校高级讲师 林仕川;坚持“四用”处理好突发性群体事件[N];温州日报;2009年

2 吴杭民;恶性群体事件背后都有腐败[N];法制日报;2013年

3 特派记者 李文生;群体事件处理应纳入法治轨道[N];深圳特区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宋菁;群体事件纳入地方官考核[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5 记者 王治国;全国规模性群体事件明显下降[N];检察日报;2013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邵道生;正确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N];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驻马店市驿城区法院审委会委员、庭长,,中国法学会会员,法律硕士 陈升阳;关于跨区域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及对策[N];驻马店日报;2009年

8 厦门大学教授 谢泳;设法解决群体事件中谈判者缺席问题[N];南方周末;2007年

9 中国社科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于建嵘;群体事件会越来越少吗[N];南方周末;2009年

10 记者 莫小松;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N];法制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罗成琳;突发群体事件演化及其应对预案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王雷;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群体情绪传播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雪洁;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利益冲突及协调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曹嘉霖;网络群体事件演化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欧男;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性群体事件治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4 金研;网络群体事件诱发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5 吕卿;泄愤型突发群体事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陈洁;我国突发群体事件的处置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杨梦石;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突发性群体事件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郎静臣;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卢帆;政治颠覆型网络群体事件的预防与治理[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欢;基于本体的群体事件知识管理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703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6703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9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