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生活事件对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发布时间:2018-03-28 11:11

  本文选题:生活事件 切入点:抑郁 出处:《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年01期


【摘要】:目的:探讨生活事件、抑郁情绪、同伴接纳对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PIU)的影响。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检核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中文简版、同伴接纳自我报告、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对全国7个省份1520名10-19岁青少年进行两次追踪问卷调查,使用多元依次回归和Bootstrapping法检验在生活事件对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中,抑郁的中介效应和同伴接纳有调节的中介机制。结果:1抑郁对生活事件和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关系有部分中介效应。2同伴接纳调节了中介过程,具体而言,相比低同伴接纳(B_(simple slope)=0.82,P0.001),高同伴接纳(B_(simple slope)=0.56,P0.001)更能缓冲生活事件产生抑郁,最终减少青少年PIU的过程。结论:同伴接纳调节了生活事件通过抑郁影响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中介效应。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ife events, depression and peer acceptance on the use of PIU.Methods: the adolescents' life events check list,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depression scale in the center of flow adjustment, and the peer acceptance of self-report were used. 1520 adolescents aged 10-19 years old in seven provinces of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twice by using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Bootstrapping method to test the impact of life events on the use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Results there were some mediating effects of depression on life events and the use of problematic networks in adolescents. 2 Peer acceptance regulated the mediation process, specific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life events and the use of problematic networks in adolescents. Compared with low peer acceptance, low peer acceptance can buffer life events and ultimately reduce the process of adolescent PIU. Conclusion: peer acceptance regulate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life events on adolescent problem network use through depressio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青年科学基金(07CX091009)的资助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鑫;周广亚;;大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交叉滞后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1期

2 李绍明;;女大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7期

3 张亭亭;康茜;张凤娇;;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年04期

4 周仁会;邓晓铃;;初高中生生活事件对其惧怕否定评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6期

5 边文颖;;对高职学生生活事件的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6 甘雄;朱从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0年08期

7 周芳勤;;贫困大学生消极情绪及与生活事件关系研究[J];黑河学刊;2010年12期

8 赵迎东;于曦;张连娜;;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基于牡丹江市两所高校的调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6期

9 徐竞;王蕾;励业;;高职院校贫困生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健康研究;2012年02期

10 巢传宣;刘建平;曾晓青;;自杀大学生生活事件的心理解剖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末;杨鑫辉;刘燕;;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翠翠;刘衍玲;刘传星;;国内生活事件的研究述评[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郑璐璐;孙晓军;魏华;何青青;郑晓燕;;大学生生活事件、网络成瘾与自我隐瞒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周宗奎;燕路遥;何青青;郑晓燕;;大学生生活事件和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周浩;董妍;俞国良;;自我同情对大学生消极生活事件应对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朱丽雅;;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朱丽雅;;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姚梅玲;赵悦淑;靳彦琴;;父母职业对中学生生活事件的影响分析[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9 林筱念;张永欣;张笑容;谷传华;田梦潇;;护理专业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韧性、自信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翟紫艳;魏华;郑璐璐;何青青;;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韧性的中介作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赵飞;良好的情绪 健康的基础[N];山西科技报;2004年

2 孙时进 刘佳琛;社会压力之下的生存[N];社会科学报;2002年

3 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心理咨询门诊主任 袁浩龙;情绪的“零存整取”[N];中国医药报;2001年

4 北京安定医院教授 蔡焯基;丧失感 威胁感 不安全感——致病[N];北京日报;2001年

5 李鑫;心理问题等级划分[N];保健时报;2004年

6 康心;烦忧谁之过 认知惹的祸[N];健康报;2003年

7 何茜;老人要善于化解消极情绪[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8 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心理咨询师 徐东;休情绪假能回避坏心情?[N];北京日报;2012年

9 北京安定医院主管心理师 李建茹;与压力和平共处[N];健康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娟;高中生冗思对生活事件和抑郁\焦虑症状关系的调节作用——多时段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位东涛;生活事件与神经质影响焦虑的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4年

3 陈健;自悯影响无望抑郁的心理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4 吴俊端;广西白裤瑶聚居地区不同民族人群心理应激状况及环境和遗传影响因素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5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亭亭;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万铮;生活事件对已婚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郭倩;基于大学生生活事件的乐观偏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赵通宇;青少年生活事件与焦虑情绪的关系:应对方式、独处的中介作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5 刘威;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大脑功能网络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6年

6 马娉娉;语音情感知觉对社会生活事件表述真实性判断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周立人;中小学心理老师大五人格特征、生活事件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8 蒋燕宾;大学生正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许莎莎;老年人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翠金;生活事件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76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676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2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