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未来取向的时间感知特征和分子遗传学研究概述

发布时间:2018-03-30 11:53

  本文选题:未来取向 切入点:时间多普勒效应 出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摘要】:未来取向是对于积极未来的思考、规划和建构,是个体对于未来时间框架的偏好。高未来取向的个体对未来时间的时距知觉更近,表现出更强的时间知觉多普勒效应,面对延迟折扣时表现出更低的时间折扣率以及在未来重要任务和紧急但不重要任务的优先权设置中更倾向于做出理性决策;低未来取向的个体则恰好相反。这种人格的差异被证明具有遗传性,基因和早期成长经历的交互作用能够解释未来取向的个体差异。此外,未来取向调控时距知觉多普勒效应还存在于具身认知当中,身体空间位移和眼动的研究表明,时间维度上的未来映射在空间运动的右侧进行。将来该领域的研究可以借助遗传影像学、认知神经科学手段以及精神疾病及其干预的对照研究进一步探讨未来取向的功能机制。
[Abstract]:The future orientation is the thinking,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ositive future, and the preference of the individual for the future time frame. In the face of delay discount, the discount rate of time is lower and the priority setting of important tasks and urgent but not important tasks in the future is more inclined to make rational decision. Individuals with low futuristic orientations are on the contrary. This personality difference has been shown to be hereditary, and the interaction of genes and early growth experiences can explain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future-orientation. In the future, the doppler effect of temporal distance perception in the future orientation regulation is still present in the body cognition. The study of body spatial displacement and eye movement shows that, The future mapping of time dimension is carried out on the right side of spatial movement. The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can further explore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future orientation by means of genetic imaging,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comparative studies of mental disorders and their interven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北京市行为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未来取向的适应性功能:时距知觉的多普勒效应和分子遗传学水平的证据”(31571154);项目负责人:甘怡群
【分类号】:B84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有国;;大学生未来取向、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关系[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2 张文新;徐夫真;张玲玲;王姝琼;于凤杰;高婷;;大学生对个人未来的规划和态度及其与抑郁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9年04期

3 王晴;;大学生未来取向与自尊的关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4 刘霞;黄希庭;高芬芬;;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理论构想[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胡心怡;刘霞;冀巧玲;申继亮;张玲玲;;流动儿童的未来取向及与学业卷入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5期

6 刘霞;黄希庭;普彬;毕翠华;;未来取向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3期

7 沈莹;蒋京川;;未来取向研究回顾与展望[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03期

8 张丽娟;;大学生精神性与未来取向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13年08期

9 甘怡群;;未来取向应对的双阶段序列模型及其时间透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11期

10 刘霞;黄希庭;毕翠华;;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的编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玲玲;李海垒;张文新;;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基本特点[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胡心怡;申继亮;;流动儿童未来取向特点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甘怡群;孟冉;;大学生未来取向应对的任务优先权机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刘霞;黄希庭;;未来取向研究综述[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姝琼;任淑芳;李焕宁;张文新;;青少年未来取向与焦虑的关系:来自纵向研究的结果[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郑威;甘怡群;;未来取向应对与大学生求职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胡艺馨;刘震;张文新;;青少年未来取向与人格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张玲玲;高婷;李景;张文新;;青少年的个人规划与亲子、朋友间沟通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诗薇;生涯辅导课程对高中生未来取向影响的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卫雨歌;中学生未来取向与学业倦怠、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3 王卓健;中学生职业未来取向对学业成绩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4 郑冉霞;5-9岁儿童在愿望—规则冲突情景下的情绪理解[D];浙江大学;2006年

5 刘霞;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的编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戴必兵;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影响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娟;女研究生核心自我评价与未来取向的关系[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8 冯缙;大学生前瞻性人格与时间洞察力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857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6857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9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