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名字的加工优势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1 13:24
本文选题:自我信息 切入点:加工优势 出处:《西南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自己的名字在个人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重要符号,与自我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许多研究都表明自我相关信息相对于他人信息更易捕获注意,这种说法最早可以追溯至“鸡尾酒会效应”(cocktail-party effect),即自己的名字即使是在非注意条件下也能够被轻易地觉察和识别出来(Moray,1959)。自Moray的这项研究之后,自己名字的加工优势在听觉与视觉通道上都得到了重复证实。众多采用不同材料和实验范式的研究也证明自我相关信息具有相对于他人信息的加工优势。 尽管得到了上述研究发现,关于自己的名字是否能够捕获注意这一问题仍然存在着很多不一致的结果。例如,部分研究表明在作为干扰刺激时自己的名字对靶刺激并未表现出比他人信息更强的抑制作用;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可能只有在处于注意焦点位置或者被试有着明确的目的去注意它时自己的名字才会表现出相对于他人信息的加工优势。 此外,在考察自我信息的上述加工优势时,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除了与自我的关联(self-relevance)外,这类信息在熟悉性、情绪色彩等诸多属性上都与他人相关的信息有着较大差别,表现为自我相关的信息对于个人来说通常具有更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更高的内在熟悉性。因此,要证明自我相关的信息具有独特的认知加工优势,必须要能够排除熟悉程度不同等因素的作用。 为了考察自己名字的加工优势以及熟悉性对于自我信息加工优势可能存在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三个实验。实验一在视觉上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有颜色的汉字,其中在特定位置上前后呈现的字可以组成被试的名字和名人的名字,要求被试判断当前呈现的字是否与前一个字的颜色相同,判断任务结束后要求被试报告前后呈现的字能否组成有意义的词组或符号,以考察当自己的名字与任务无关时,是否仍然能够引起注意。实验二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切断了姓和名在任务上的联系,只是要求被试判断当前字的颜色。这相对于实验一降低了被试的工作记忆负荷,使更多的认知资源用于完成当前任务。判断任务结束后要求被试报告前后呈现的字能否组成有意义的词组或符号。从而进一步考察当自己的名字与任务无关时,是否仍然能够引起注意。实验三采用眼动技术进一步直接考察自己名字的加工优势和熟悉性在这种优势中的作用。研究假设是,如果自己的名字能够俘获注意而熟悉性并不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那么与其他人名包括熟悉的他人人名相比,在有自己名字出现的试次中被试将会表现出更少的平均眼跳次数和更快的首次注视起始时问。实验一与实验二的结果都发现多数被试都是注意到自己名字,而只有较少数的被试注意到名人名字,且这些较少的被试也都注意到自己名字。实验三中反应时数据表明被试搜索自己名字的速度显著快于包括母亲和名人的名字等在内的熟悉人名的速度;眼动数据为此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在有自己名字出现的试次中被试表现出了更少的眼跳次数和更早的首次注视起始时问。 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上进一步证明了自己名字的加工优势,同时表明熟悉性并不足以完全解释自我信息的加工优势。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将自我相关性(self-relevance)与熟悉性进行分离,以进一步确定自我相关性在自我信息加工中的作用以及探讨在不同研究中自我信息对注意捕获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贺熙;朱滢;;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关于自我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2 朱滢 ,张力;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elf-reference effect[J];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2002年02期
3 杨红升;黄希庭;;自我信息加工的独特性:来自人名识别研究的证据[J];心理科学;2007年05期
4 孙晓;李肖;贾磊;张庆林;;自我姓名加工的相对独特性:来自RSVP的证据[J];心理科学;2013年01期
5 杨红升;王芳;顾念君;黄希庭;;自我相关信息的加工优势:来自网名识别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2年04期
,本文编号:16957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695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