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自觉:心理学本土化的边际人格困境及其超越
本文选题:本土化 + 本土心理学 ; 参考:《心理学探新》2017年04期
【摘要】: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热潮渐退,这可能是由于本土化进程中移植性格与民族情结冲突、矛盾,导致本土化面临边际人格困境所致。从学科史的视角考察,心理学本土化运动是在文化自觉的背景下被动展开的,其边际人格困境的本质是主体意识的缺失。同时,文化多元化观念与全球化进程破坏了文化的时空意义,也割裂了文化的整体性,使得心理学本土化研究面临文化混搭、个体自觉的新常态。新困境、新常态呼唤心理学本土化主体意识的自觉,亟需转变现有的被动本土化处境以实现心理学本土化的自觉发展,即,本土自觉。
[Abstract]:The upsurge of psychology localization movement is gradually retreating, which may be due to the conflict and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ransplanted character and the national complex in the process of localization, which leads to the localization facing the marginal personality dilem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 history, the localization of psychology is carried out passive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essence of its marginal personality dilemma is the lack of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pluralism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have destroyed the space-time significance of culture and separated the integrity of culture, which makes the study of localization of psychology face the new normal of cultural mixing and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The new dilemma, the new normal calls for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 of the localization of psychology, and it is urgent to change the existing situation of passive localiz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nscious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ization of psychology, that is, the local consciousness.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分类号】:B84-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吕小康;汪新建;;知识划界、追赶焦虑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导向[J];心理科学;2015年03期
2 赵旭东;;个体自觉、问题意识与本土人类学构建[J];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04期
3 黄光国;;迎接心理学发展的第三波[J];心理学探新;2014年01期
4 刘书青;彭凯平;刘冠民;方平;林卓;李迪斯;;辩证情绪:研究方法及展望[J];心理学探新;2013年01期
5 李伟;;教育的根本使命:培育个体“生命自觉”[J];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6 葛鲁嘉;中国心理学的科学化和本土化──中国心理学发展的跨世纪主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贤亮;葛鲁嘉;;本土自觉:心理学本土化的边际人格困境及其超越[J];心理学探新;2017年04期
2 赵旭东;;微信民族志时代即将来临——人类学家对于文化转型的觉悟[J];探索与争鸣;2017年05期
3 刘永亮;;大学生生命自觉的道与育[J];教育评论;2017年03期
4 马友乐;;教育的二维本质:培育生命自觉与以文化人[J];现代教育科学;2017年03期
5 赵旭东;;中国山水画中的意义线索与民族志书写[J];艺术探索;2017年01期
6 杨莉;;引进版心理学图书的重要性分析及优化建议[J];出版广角;2017年01期
7 麻丽娟;;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12期
8 赵旭东;;吉登斯社会理论与中国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12期
9 吕小康;王丛;汪新建;;逻各斯与反逻各斯:中西心理学传统的不同气质及对心理学本土化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16年06期
10 赵旭东;;互惠逻辑与“新丝路”的展开——“一带一路”概念引发的人类学方法论的转变[J];探索与争鸣;2016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廖倩旖;基于HSK语料库的别字偏误分析及汉字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徐望;汉字音、形对留学生写别字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3 吕乐宁;柬埔寨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4 迟慧;声旁语音信息对形声字加工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星星;双语者第二语言产生中的语音效应[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赵燕;中亚留学生汉字识别的眼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晓戍;不同实验任务下东南亚留学生汉字识别中形音义的激活[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利娜;高频形声字加工中形音义激活的时间进程[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旭东;;人类学与文化转型——对分离技术的逃避与“在一起”哲学的回归[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2 姜永志;;西方心理学理论分类体系的反思与建构[J];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02期
3 赵旭东;;中国人类学为什么会远离江河文明?[J];思想战线;2014年01期
4 高申春;祁晓杰;;意识范畴的否定和超越与心理学的发展道路——约翰·华生与威廉·詹姆斯的比较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5 高申春;刘成刚;;科学心理学的观念及其范畴含义解析[J];心理科学;2013年03期
6 赵旭东;;在一起:一种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新视野[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7 赵旭东;;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及其转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丁耘;;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9 解庆福;葛鲁嘉;;历史视域下的心理学本土化进程研究[J];学术探索;2013年03期
10 赵旭东;;中国意识与人类学研究的三个世界[J];开放时代;2012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永桂;留学生高频汉字识别过程中形音义激活的时间进程[D];暨南大学;2009年
2 吴先良;汉字识别的正字法加工的ERP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益荣;汉语词汇识别中语音、字形激活效应的眼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何玲;儿童和成人汉字识别的眼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5 潘景景;韩国和欧美学习者汉字识别中的加工策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茄学萍;汉语阅读障碍的认知神经心理学机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凌云;中文词汇识别认知过程的脑机制研究[D];汕头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821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782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