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M范式中错误记忆的年龄差异及其机制
本文选题:年老化 + 错误记忆 ; 参考:《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年01期
【摘要】:研究旨在考察老年人错误记忆现象及内在原因,并检验模糊痕迹理论对错误记忆年老化机制的解释。以经典DRM范式为研究起点,对三组被试(年轻人35名、低龄老人28名、高龄老人34名)的记忆成绩进行比较,利用联合再认范式及多项式树型建模的统计手段,分别从现象学和认知加工机制的角度检验错误记忆的年龄差异是否符合模糊痕迹理论的预期。结果发现:(1)正确记忆与错误记忆均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而这两种记忆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中呈现出不同的增龄效应模式:正确记忆随年龄的增长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错误记忆水平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即低龄老年组的虚报率显著高于年轻组和高龄老年组;(2)虚报率的年龄差异主要集中在未学习过但与学习词列有强语义相关的刺激(类型记为R)反应上。对R型刺激的反应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低龄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成功提取字面痕迹的概率存在显著下降,而提取要点痕迹的概率保持相对稳定;高龄老年人成功提取要点痕迹的概率相比低龄老年人显著下降。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模糊痕迹理论对个体记忆一般年老化特点的预期及解释。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phenomenon of wrong memory and the internal causes of the elderly, and to examine the explan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aging of false memory by the fuzzy trace theory. The classical DRM paradigm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study of the memory performance of the three groups of subjects (35 young people, 28 young people, 34 elderly people), and the joint recognition paradigm and polynomial tree type are used. The statistical method of model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y and cognitive processing mechanism, to test whether the age difference of false memory meets the expectation of fuzzy trace theory.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re is a significant age difference between correct and wrong memory, and the two kinds of memory have different aging effect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The correct memory pattern: the correct memory is decreas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and the error memory level presents the inverted U trend, that is, the rate of false reporting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young group and the older age group. (2) the age difference of the false rate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unlearned but strong semantic related stimulation (type R). The analysis of the response patterns of R type stimulation showed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successful extraction of literal mark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young people, while the probability of extracting key points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 and the probability of successful extraction of key points of the elderl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old on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pported the model. The theory of paste traces is the expectation and explan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aging.
【作者单位】: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国民用航空局民用航空医学中心民用航空医学研究所;
【分类号】:B8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爱伦,曹淑英;不同年龄视觉通道错误记忆的实验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石贝贝;牛玉柏;;呈现方式对儿童错误记忆发展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04期
2 李冠元;毛金风;;在DRM范式下的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4期
3 万璐璐;郭秀艳;;测验情境对错误记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周楚;错误记忆的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毛伟宾;汉语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郝兴昌;DRM范式下的儿童错误记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石磊;动机视角下的错误记忆研究:调节焦点对错误记忆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谦;两种视觉特征提示对儿童错误记忆发展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四英;时间因素影响错误记忆的实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硕;幼儿颜色经验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4 郐一杰;言语—表象认知风格对DRM范式中错误记忆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1年
5 解秀新;对错误记忆中双重过程理论和特异性启发理论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6 高妍春;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淑芸;想象膨胀中熟悉度与感知积累作用的实验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8 刘湘玲;加工水平和关联性对错误记忆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陈俊;驾驶人对交通标志视认的短时记忆衰减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10 孟文;预警、注意状态对不同认知方式者错误记忆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海瑛,张剑,朱滢;注意分散对虚假再认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强;徐少伟;;警告和学习方式对关联性错误记忆影响的眼动研究[J];心理研究;2010年01期
2 郭秀艳,周楚,周梅花;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4年01期
3 陈顺森;唐丹虹;;考试焦虑对错误记忆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01期
4 何黎胜;郭秀艳;杨艳明;王萍;;物理线索缺失下的错误记忆[J];应用心理学;2009年01期
5 杨治良;周楚;万璐璐;谢锐;;短时间延迟条件下错误记忆的遗忘[J];心理学报;2006年01期
6 水仁德;王霞;;联系可觉察度对错误记忆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6年01期
7 史小航;郝兴昌;;加工水平和呈现时间对错误记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9年02期
8 张红;;不同认知风格对错误记忆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1年10期
9 杜建政;高妍春;;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8年03期
10 郐一杰;;言语—表象认知风格对DRM范式中错误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楚;;错误记忆的产生是否有赖于对词表的有意加工?——无意识激活过程的证据[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杨治良;郭晓蓉;王思睿;;错误记忆产生机制的比较研究——DRM范式与误导信息干扰范式[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李娟;吴振云;;记忆年老化及其与焦虑的关系[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李川云;吴振云;;内隐记忆的年老化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陈天勇;李德明;;认知年老化研究及其成果的应用[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李德明;李贵芸;刘昌;;认知能力年老化实验研究进展[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7 毛伟宾;杨治良;王林松;;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言的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宏英;;有意抑制与无意抑制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孙丽苹;毛伟宾;;压力和认知方式对基于事件的错误记忆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吕玉清;李洪玉;;错误记忆的学习特征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周楚;错误记忆的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毛伟宾;汉语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郝兴昌;DRM范式下的儿童错误记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石磊;动机视角下的错误记忆研究:调节焦点对错误记忆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5 陈红;短时关联性错误记忆的认知和神经机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林;学习与记忆中无意识过程的整合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曾守锤;学前儿童现实性监测发展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志杰;时距估计年老相关差异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志刚;DRM范式中编码条件对正确和错误记忆成绩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松;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言错误记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安静;小学高年级儿童词汇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记忆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杨晓燕;儿童与成人的错误记忆发展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晓婵;抑郁症患者对情绪性信息的错误记忆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张志辉;心境一致性和心境依存性对错误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7 谭叶叶;诱发心境和联想强度对错误记忆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3年
8 王霞;联系可觉察度对错误记忆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9 张童童;错误记忆中通道效应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黄峥峥;错误记忆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862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786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