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藏族、汉族青少年族群态度的发展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汉族青少年为例

发布时间:2018-05-14 23:38

  本文选题:族群态度 + 藏族、汉族青少年 ; 参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摘要】:族群态度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开展族群态度的研究,对解决族群冲突、实现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强迫式范式、非强迫式范式的外显测验和内隐联想测验,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汉族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藏族、汉族青少年外显、内隐族群态度的发展特征以及学校类别对藏族青少年族群态度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外显族群态度方面,在不同年龄段,藏族、汉族青少年表现出了不同的族群态度;在内隐族群态度方面,藏族、汉族青少年的族群态度表现出了跨年龄的稳定性;学校的族群环境对藏族青少年的族群态度有重要影响。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the attitude of ethnic groups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s in social psychology . The study of ethnic attitudes in multi - ethnic countries and regions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ethnic conflicts , realizing national unity and maintaining national unity .

【作者单位】: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西北民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190025) 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zyz2012043)
【分类号】:B844.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仇妙芹;应湘;;城乡刻板印象激活的实验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王娜;林琳;朱艳清;;潮汕地区排外现象的实验与比较研究——从内外群体效应的视角[J];惠州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连荣;社会偏见对攻击行为影响的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吕庆燕;藏族、汉族青少年族群态度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津;基于隐性需求的动漫品牌资产形成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4 王伟宇;士兵内隐集体自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慧芬;蒙汉大学生民族刻板印象的结构及差异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曼;基于东北人的内隐地域刻板印象稳定性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董蔚楠;流动儿童群体偏好的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彭嘉桦;刻板印象内—外群体效应的实验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齐玲;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一致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6 涂薇;威胁条件下内隐、外显自尊对于研究生社会认同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亚楠;长春地区大学生地域刻板印象与择业意向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唐程艳;内、外群体刻板印象的选择性加工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穆琳洁;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内群体意识的发展变化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10 邓敏;哈尼族、彝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及注意偏向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莹瑞;佐斌;;青少年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自豪感与内群体偏好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1期

2 李琼;郭永玉;;社会支配倾向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04期

3 唐艳超;吴明证;徐利平;;大学生内隐性别认同、自尊与性别内群体偏差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年02期

4 叶娜;佐斌;;“害群之马”对群体认同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15期

5 杨红升;黄希庭;;社会分类与面孔识别的内群体偏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刘霞;;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林上杰;单雯;;变化的成败反馈与组内合作对团体自尊和内群体偏向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胡发稳;王沛;李昌庆;李丽菊;;内群体偏向:内隐和外显效应[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佐斌;江汶;;面部表情和加工方式对内群体面孔记忆偏爱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许红建;佐斌;;内群认同、群际归因和内群体偏爱的关系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华;社会认同和内群体偏私的关系模型的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贾艳杰;自尊对自我增强和内群体偏向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苏金龙;“我”与求偶动机对性别内群体偏爱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4 任冰洁;基于内群体积极评价指标:道德评价重要性的验证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张磊;死亡提醒对内群体内隐偏好的影响:不同特质共情者的反应[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李森森;内群体效应的电生理学研究及群体规模对该效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7 任淑红;内外群体情景中信息类型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傅建民;疼痛共情的内外群体效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梁嘉歆;社会群体知觉与共情对助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900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8900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4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