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幽默效应的失谐消解机制:注意维持和精细化
本文选题:记忆 + 幽默效应 ; 参考:《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相比于“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因经过始知难”,我们更容易记住“书到用时方恨少,钱到月底不够花”这样的诙谐版诗句。可见,幽默在给人们带来轻松愉悦心情的同时,还有助于学习和记忆。记忆幽默效应指的是相比于非幽默材料,幽默材料的记忆成绩更好的优势现象。记忆幽默效应的普遍性和稳健性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兴趣,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实验控制研究,提出了较为认可的加工机制——失谐消解假说。失谐消解假说(incongruity resolution hypothesis)认为失谐发现后被成功消解的过程能增强记忆;而失谐源于工作记忆中出现的特征与被该项目激活的特征间的不匹配。幽默加工分为失谐探测和失谐消解两个过程,对记忆幽默效应而言,这两个加工过程究竟是单独还是协同作用,以及加工过程中的必需元素也还未知晓,这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一系列研究结果证实幽默材料能产生记忆优势和注意偏向。学者们也试图将幽默效应归因于这种注意偏向,认为幽默效应就是由于编码期间幽默材料比非幽默材料的注意资源更多,维持时间更长,使得个体足以进行更多精细化加工,产生更深的记忆痕迹,从而有更好的记忆效果。但该领域尚缺少直接的实证研究证实注意维持和精细化在幽默效应中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通过实证研究直接检验记忆幽默效应的加工机制——失谐消解加工机制,失谐消解需要将注意维持在幽默材料的情况下进行更多的精细化加工来完成。所以本文设计两个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第一个实验是通过注意偏向经典范式——线索-目标范式和控制刺激呈现时间来直接测量注意警觉和注意维持两个子成分,并结合记忆成绩,来探讨注意维持的作用。结果指出较之失谐版和中性版材料,只有幽默版材料能产生注意维持;然而幽默版的再认成绩并不是最好的,这说明尽管幽默具有注意维持的特性,但并不能充分解释记忆结果,也就是说只有注意时长的增加并不足以产生记忆优势,还需要个体的有意加工。实验一部分证实研究假设,得出幽默材料的确具有注意维持的特性,但结果并未证明幽默材料的注意与记忆加工过程一致,可能由于实验一采取的并行任务分散了被试的注意,同时也由于图片呈现时间过短,不足以进行精细化。在此基础上,实验二通过幽默效应的经典范式和特殊指导语直接操纵编码加工水平,让被试进行意义层次的精细化加工和物理属性层次的浅层加工来检验在幽默和非幽默材料都有相同程度的注意维持的情况下,精细化的作用机理,结果验证了假设,精细化对记忆幽默效应存在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通过对记忆幽默效应的失谐消解机制的内在加工过程进行了直接验证,更加明晰了失谐消解的加工条件,注意经典实验范式的加入也为记忆幽默效应的理论探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Abstract]: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such a phenomenon in daily life and learning : it is difficult to know when it comes to the time of use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humor has a better memory effect than that of non - humorous materials and humorous material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humor has a better memory effect than non - humorous materials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4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晓新;单一被试实验与元分析技术[J];心理科学;2003年06期
2 戴海琦;宋宜梅;;基于认知诊断的被试类比推理测验行为分析[J];心理科学;2008年04期
3 朱新明;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惟过程[J];心理学报;1983年01期
4 张庆云;;在概念识别中被试是如何学习的——不同年龄的人概念形成速度的比较[J];心理学探新;1986年01期
5 J.F.Yates,D.L.Ronis,朱滢,王登峰;中美被试概率判断的准确性[J];心理科学通讯;1987年02期
6 万明钢;曹汉斌;;被试的权利——心理学实验应遵循的道德准则[J];社会心理科学;1999年02期
7 胡凤培,葛列众;不同难度不同背景下箱框的突显工效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4期
8 莫雷,赵海燕;维度的结合与分离对归类不确定性预测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2年05期
9 刘金平,王金娥;心理学研究的单一被试设计评价[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王爱民;金洪源;刘勇;;心理干预实验中的单个或少量被试小样本实验设计[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玉娟;郭孝军;梁晓;;单一被试实验在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应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骆方;;职业选拔情境下被试作假的识别量表开发[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戴海崎;周骏;刘声涛;;认知诊断两大基础研究及其发展述评[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刘拓;曹亦薇;戴晓阳;;不拟合被试对项目参数估计的影响及对策[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裴利芳;;领域知识与自我解释策略间关系的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6 金海洋;王哲;孙宇浩;;不同种系面孔的整体加工[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余军;周纪芗;;“一种多级评分模型及参数估计”的摘要[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丁秀峰;何蔚;;双手协调作业成绩与人格持征关系的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9 潘开祥;;4—10岁儿童理解辨别量词的动态特征[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10 郑雯;汪玲;方平;;调节定向、道歉信息框架对宽恕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柳恒超 上海行政学院人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人类情绪可以是无意识的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上海之通人事测评技术研究所 孙黎明;评价中心的评价形式(一)[N];组织人事报;2002年
3 王新珠 宜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平面广告的认知与偏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毛伟宾 于睿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我们在用石器时代的大脑进行记忆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李纾 李跃然 苏寅 饶俪琳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怕浪费心理或阻碍信息共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刘爱萍 李琦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更糟糕的“心理痛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卫杰;先否定后表扬我们为何更高兴[N];北京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远平;基于展开反应机制的计算机化自适应人格测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2 赵亮;客体操作场景中动作观察对客体可供性效应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印二威;诱发式脑—机接口的设计与优化[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4 郑昊力;信任、风险和社会偏好[D];浙江大学;2017年
5 高晓雷;藏语阅读知觉广度的眼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7年
6 卢光莉;公平启发式理论的系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青春;“多少”概念判断标准的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8 闫京江;碰撞时间估计任务中不同线索的作用比较[D];西南大学;2011年
9 陈欢;类别学习中的文化差异[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刘声涛;几何类比推理测验用于认知诊断的可行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媛媛;内隐幸福感及其与外显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关键;情绪对自主任务转换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5年
3 江宜霖;孤独感个体对社交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D];西南大学;2015年
4 卢莉莉;生存加工优势的潜在机制:来自自我参照加工的证据[D];郑州大学;2015年
5 王亚玺;预警、视觉特征提示对短时关联性错误记忆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5年
6 杨凤娟;多层次幽默理论的论证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程凯;消极情绪对走神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8 阮征;观点采择方式和采择对象规模对老年人内隐偏见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9 邓艳;女性的择偶复制:吸引力的间接推断与择偶意向的直接测量[D];西南大学;2015年
10 陈郭伟;面孔知觉中整体加工与异族效应的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27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927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