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刺激的编码效力对重复知盲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5-31 23:38

  本文选题:重复知盲 + 编码效力 ; 参考:《心理学报》2014年05期


【摘要】:通过改变目标刺激和非目标刺激的编码效力,探讨重复知盲发生的机制。采用RSVP任务,操作目标的重复性与目标的性质(实验1a和实验2)、位置(实验1b)和非目标的字频(实验2),对比不同条件下第二个重复刺激的正确报告率。结果是:(1)非目标为字母、目标是字母时的重复知盲大于目标为电脑符号时的重复知盲。(2)非目标为字母、目标为电脑符号时,目标在1和3位置时出现了重复知盲,而在2和4位置时没有出现重复知盲。(3)当非目标为高频汉字、目标也是高频汉字时的重复知盲大于目标为符号时的重复知盲。(4)当目标为高频汉字、非目标是高频汉字时出现了重复知盲,而非目标是低频汉字时重复知盲消失。实验结果表明,字母和汉字条件下,目标刺激和非目标刺激的编码效力都会对重复知盲产生影响,支持竞争假设。
[Abstract]:By changing the coding effectiveness of target and non-target stimuli, the mechanism of repetition blindness was discussed. Using the RSVP task, the repeatability of the target and the properties of the target (experiment 1a and experiment 2b, position (experiment 1b) and non-target word frequency (experiment 2)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orrect reporting rate of the second repeated stimulu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 result is that the non-target is a letter, and the goal is that the repeated knowledge blindness when the letter is a letter is greater than the repeated knowledge blindness when the target is a computer symbol. The non-target is a letter. When the target is a computer symbol, the target has repeated knowledge blindness when the target is in the position of 1 and 3. However, there is no repetition knowing blindness at 2 and 4 positions.) when the non-target is a high-frequency Chinese character, and the target is also a high-frequency Chinese character, the repetition recognition blindness is greater than the repeated knowledge blindness when the target is a symbol.) when the target is a high-frequency Chinese character, the target is a high-frequency Chinese character. When the non-target is high frequency Chinese character, repeated recognition blindness appears, but when non-target is low frequency Chinese character, repeated recognition blindness disappear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ding effectiveness of both target and non-target stimuli has an effect on repetition blindnes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lphabetical and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supports the competitive hypothesis.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BBA120018)
【分类号】:B8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爱平,张厚粲;关于RB效应加工水平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6期

2 王爱平,张厚粲;汉字加工中呈现速率对重复知盲效应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5年04期

3 王爱平;张厚粲;;汉语句子加工中RB效应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4期

4 冷英;何秀丽;;重复知盲效应产生的机制——来自汉语叠词加工的证据[J];心理科学;2012年02期

5 冷英;陈旭莲;;汉字多音字加工过程中的重复知盲效应[J];心理学报;2011年12期

6 冷英;谭小英;曾庆;程晓荣;卢家楣;;重复刺激的末位优势效应[J];心理学报;2012年06期

7 郭亚桥;王丽丽;邱江;张庆林;;重复知盲现象中的序列位置效应[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昌恒;;重复是学习之母——刍议化学课堂中适时重复性教学策略[J];化学教与学;2014年05期

2 徐四华;;重复知盲效应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王爱平;张厚粲;;汉语句子加工中RB效应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4期

4 冷英;何秀丽;;重复知盲效应产生的机制——来自汉语叠词加工的证据[J];心理科学;2012年02期

5 冷英;陈旭莲;;汉字多音字加工过程中的重复知盲效应[J];心理学报;2011年12期

6 冷英;谭小英;曾庆;程晓荣;卢家楣;;重复刺激的末位优势效应[J];心理学报;2012年06期

7 郭亚桥;邱江;王丽丽;王德路;张庆林;;汉字加工中重复知盲效应的神经机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2期

8 夏依婷;冷英;陈燕;王纪妹;程晓荣;卢家楣;;汉语颠倒词加工中重复知盲发生的水平[J];心理学报;2012年12期

9 冷英;卢家楣;金丽;潘发达;陈燕;沈永江;;RSVP任务下双刺激重复的优势与劣势[J];心理学报;2014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缪小春;汉语语句的理解策略——词序和词义在汉语语句理解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通讯;1982年06期

2 王爱平,张厚粲;在汉字加工中间隔效应对重复知盲效应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2年06期

3 王爱平,张厚粲;关于RB效应加工水平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6期

4 王爱平,张厚粲;汉字加工中呈现速率对重复知盲效应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5年04期

5 张厚粲,舒华;汉字读音中的音似与形似启动效应[J];心理学报;1989年03期

6 谭力海,彭聃龄;汉字的视觉识别过程:对形码和音码作用的考察[J];心理学报;1991年03期

7 张武田,冯玲;关于汉字识别加工单位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2年04期

8 彭聃龄,王春茂;汉字加工的基本单元:来自笔画数效应和部件数效应的证据[J];心理学报;1997年01期

9 黄健辉;重复知盲:刺激呈现时间及作业对反应时的影响[J];心理学报;1997年04期

10 谭力海;彭聃龄;;关于语义情境与汉语单字词特征分析之间关系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动态;199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丽;;元记忆的研究述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贾宁;白学军;;学习判断的练习伴随低估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3期

3 李梅;丁艳云;;FOK(知晓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赵晶;李荔波;;理解监测及其准确性[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王爱平,张厚粲;在汉字加工中间隔效应对重复知盲效应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2年06期

6 徐四华;;重复知盲效应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王爱平,张厚粲;关于RB效应加工水平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6期

8 沈大为,韩凯;FOK判断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1999年02期

9 王爱平,张厚粲;汉字加工中呈现速率对重复知盲效应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5年04期

10 王爱平,张厚粲;关于重复知盲现象的研究[J];心理学动态;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甜;;拖延的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彭飞;王有智;;注意瞬脱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赖云鹏;肖庐奇;庄捷;曲折;高定国;丁玉珑;;言语产生过程中汉字音韵信息加工的时间过程——来自LRP及N200的证据[A];第一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韩凯;张奇萍;;情景记忆中元记忆的实验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5 孙世月;罗跃嘉;康静梅;;有意遗忘研究范式下情绪、动机对记忆活动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高山;许燕;;运用工作要求—资源模型预测大学教职员的职业枯竭、工作狂[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林琳琳;袁中兴;;童年期遗忘产生及消退机制的研究综述[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杨治良;郭晓蓉;王思睿;;错误记忆产生机制的比较研究——DRM范式与误导信息干扰范式[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朱新筱;田歆;张文新;;初中生感知的学校氛围与欺负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周楚;;错误记忆的产生是否有赖于对词表的有意加工?——无意识激活过程的证据[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刘霞;科学家揭示“感同身受”的产生机制[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楚;错误记忆的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光林;职业高原内部结构及其产生机制探讨[D];暨南大学;2006年

2 田凤娟;学习判断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刘宁;学习判断中UWP效应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谢娉;第二方惩罚与第三方惩罚的产生机制差异比较[D];浙江大学;2013年

5 彭飞;注意瞬脱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欣;练习伴随低估效应的产生机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苏雅雯;延迟学习判断效应的实验研究[D];济南大学;2009年

8 毛素英;汉字重复知盲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9 曾家勇;学会感判断延迟效应的实验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朱新筱;初中生感知的学校氛围与欺负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61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961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8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