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医学生成人依恋自我同一性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6-10 17:28

  本文选题:客体依恋 + 自我 ; 参考:《中国学校卫生》2016年08期


【摘要】:目的探讨医学生成人依恋、自我同一性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为预防医学生手机成瘾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广西某医学院校1 01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成人依恋量表、自我同一性量表、手机成瘾量表进行评价。结果医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6.57%,手机成瘾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均高于非手机成瘾组(t值分别为2.809,7.312,P值均0.01),现在的自我投入得分(15.38±3.06)低于非手机成瘾组(16.34±3.40)(t=-2.839,P0.01)。相关分析显示,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自我同一性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2,-0.150,P值均0.01),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手机成瘾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6,0.369,P值均0.01),自我同一性与手机成瘾呈负相关(r=-0.198,P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依恋焦虑正向预测手机成瘾(β=0.522,P0.01),依恋回避对手机成瘾的直接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完全通过自我同一性影响手机成瘾,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效应值=0.115,P0.05,95%CI=0.108~0.126)。结论成人依恋和自我同一性是手机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自我同一性在依恋回避和手机成瘾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self identity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mong medica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mong medical students. Methods 1014 college students from a medical college in Guangxi were randomly selected by stratified cluster. Adult attachment scale, self identity scale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scale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m.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 medical students was 16.57. The scores of attachment avoidance and attachment anxiety in mobile phone addic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non-mobile phone addiction group (t = 2.809, 7.312, P = 0.01, respectively), and the self-engagement score was 15.38 卤3.06,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in non-mobile phone addiction group (16.34 卤3.40t-2.839, P 0.01).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ttachment avoidance, attachment anxiety and self identity.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ttachment anxiety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r = 0.106, P = 0.369P, respectively), an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identity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r = 0.198, P 0.01).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howed that attachment anxiety positively predicted cell phone addiction (尾 -0.522 / P0.01), and the direct effect of attachment avoidance on mobile phone addiction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self-identity, and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was 0.1080.126. Conclusion Adults attachment and self identity are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Self identity plays a complete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attachment avoidance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基金】: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20 4年度委托课题(mjzxwt1407) 广西医科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GXMUYSF2014045) 广西高校高发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重点实验室资助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金山,车文博;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2 彭永东;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达成的途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吴婷婷;杨一平;;生涯发展辅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Z1期

4 马兰;张兴红;;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Z1期

5 安秋玲;;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4期

6 张建平;刘强;;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危机及其解除[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年11期

7 宫贤平;林向英;;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干预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12期

8 邢辉燕;王琳;张巧明;;毕业后女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赵晓红;;国内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李红梅;;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心理策略[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薇;;自我同一性状态范式的模型述评[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树青;陈会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分离-个体化、人格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安秋玲;;青少年同伴认同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石莹;;自我同一性——概念和理论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树青;陈会昌;张光珍;;大学生分离-个体化、人格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孙大强;李军素;郑日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存在焦虑感关联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陆敏;姚本先;姚本先;;研究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赵娟;;我国城乡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和发展的影响[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雁军;毕月花;罗桑平措;汪念念;;11-24岁藏族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英永青;从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浅谈大学生自杀现象[N];山西青年报;2013年

2 胡晓明 张玲;什么是真正的人格成长?[N];文汇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2 何静;大学工科新生自我同一性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年

3 王艳霞;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袁雪;大学生存在空虚与成人依恋、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赵晓红;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路径[D];聊城大学;2009年

6 赵炜;军队综合大学本科学员自我同一性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7 王林江;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现状与形成机制的探索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小倩;安徽省职高生自我同一性、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大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存在焦虑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10 苗一梅;蒙古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特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040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0040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0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