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阅读中副中央凹语义信息的提取:来自ERPs的证据
本文选题:副中央凹 + 语义提取 ; 参考:《心理学报》2014年09期
【摘要】:书面语言阅读过程中,关于读者能否提取预视词汇的语义信息,以往的研究仍有争议。鉴于边界技术在研究该问题时具有无法严格控制预视词呈现时间等一些局限性,近年来有研究者利用ERPs技术结合伴侧RSVP范式对拼音语言中的语义预视效应进行研究。本研究首次将这一方法应用到中文句子阅读中,并对实验材料进行了更严格的控制,保证关键屏(目标名词位于右侧副中央凹处)内容在实验条件间完全相同,避免以往类似研究中关键词自身属性信息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ERPs数据分析发现,在关键屏呈现后,语义违背相比合理条件诱发了更大的N400成分,而关键后屏(目标名词位于中央凹处)呈现后,两种条件间的N400成分无显著差异。该结果支持中文句子阅读中预视词汇语义信息可以得到提取,并参与随后的语义整合过程。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written language reading, there is still controversy about whether readers can extract the semantic information of previewing words. In view of the limitations of boundary technique in studying this problem, it is difficult to strictly control the presentation time of previewing words. In recent years, some researchers have used ERPs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adjoint RSVP paradigm to study the semantic preview effect in Pinyin. This method is applied to Chinese sentence reading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s are controlled more strictly to ensure that the content of the key screen (the target noun is located at the right side of the subcentral fovea) is exactly the sam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o avoid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keywords' own attribute informa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the past, we find that after the key screen is presented, the semantic violation induces a larger N400 component than the reasonable condition.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N400 components between the two conditions after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key screen (the target noun wa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fov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viewing lexical semantic information can be extracted and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semantic integration in Chinese sentence reading.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心理学院;
【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资助项目(2012)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0JJDXLX005)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分类号】:B8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穗苹;佟秀红;杨锦绵;冷英;;中文句子阅读中语义信息对眼动预视效应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9年03期
2 白学军;胡笑羽;闫国利;;中文阅读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词n的语义透明度对词n-1加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9年05期
3 李兴珊;刘萍萍;马国杰;;中文阅读中词切分的认知机理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红;王永妍;闫国利;;词汇获得年龄效应的眼动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4期
2 吴捷;刘志方;刘妮娜;;词频、可预测性及合理性对目标词首次注视位置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年02期
3 臧传丽;张慢慢;岳音其;白学军;闫国利;;副中央凹信息量对中文朗读和默读的调节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4期
4 孙继兰;;数字出版中的词汇和难句抽取研究[J];出版科学;2014年01期
5 刘志方;刘妮娜;仝文;;字、词的识别加工在中文阅读眼动控制中的作用:来自消失文本方面的证据[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02期
6 仝文;刘妮娜;伏干;闫国利;;中文单字词句的阅读知觉广度[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03期
7 黄发杰;张灵聪;;词切分对中文阅读绩效影响的元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8 胡笑羽;方平;叶理丛;;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发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3年01期
9 孙继兰;;外文原版教材出版提供词汇抽取服务可行性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3年04期
10 隋雪;沈彤;吴琼;李莹;;阅读眼动控制模型的中文研究——串行和并行[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红;中文阅读知觉广度的眼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2 崔磊;中文复合词预视加工的眼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笑羽;中文阅读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4 孟红霞;中文阅读中注视位置效应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兰兰;汉语阅读过程中心理词加工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6 郑玉玮;人际互动中心理理论的认知神经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德强;汉语双音节复合词识别中的频率效应[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刘志方;中文阅读中的词切分与词汇加工方式[D];浙江大学;2013年
9 梁菲菲;中文词切分认知机制的眼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巧明;小学生阅读知觉广度与速度的发展:来自眼动的证据[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娜;不同条件下同音词效应的眼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立波;不同条件下注视词N对词N+1跳读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慢慢;中文阅读中词频与笔画数的即时和延迟效应的眼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孙莎莎;汉语心理词加工的优势效应[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5 黄发杰;切分对高二学生中文句子阅读绩效的影响[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6 朱丽华;词N与词N+1消失对青年与老年中文读者眼动模式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娟;双字词的首字成词概率对尾字n+2预视效益影响的眼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8 闫康;特殊人群汉语阅读的眼动特征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9 任长苓;镜像汉语双字词阅读的ERP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10 马杰;中英文短文中词跳读的眼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海霞;从一组统计数据看词的切分等问题[J];汉语学习;1997年06期
2 吴胜远;一种汉语分词方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6年04期
3 黄昌宁;赵海;;中文分词十年回顾[J];中文信息学报;2007年03期
4 白学军;张涛;田丽娟;梁菲菲;王天林;;词切分对美国留学生汉语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J];心理研究;2010年05期
5 宋彦;蔡东风;张桂平;赵海;;一种基于字词联合解码的中文分词方法[J];软件学报;2009年09期
6 李华;陈硕;练睿婷;;神经网络和匹配融合的中文分词研究[J];心智与计算;2010年02期
7 喻柏林,曹河圻;笔画数配置对汉字认知的影响[J];心理科学;1992年04期
8 王春茂,彭聃龄;合成词加工中的词频、词素频率及语义透明度[J];心理学报;1999年03期
9 王穗苹,莫雷;篇章阅读理解中背景信息的通达[J];心理学报;2001年04期
10 彭聃龄,邓园,陈宝国;汉语多义单字词的识别优势效应[J];心理学报;2003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珊;词边界信息对留学生汉语阅读的影响[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玉甫;;元宝车[J];科学大众(中学版);1957年08期
2 白学军,张兴利;当前阅读眼动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4期
3 M、S、Buchsbaum;韩向前;;眼睛的信号[J];应用心理学;1986年03期
4 宋杨;;浅析人类视觉认知中的共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5期
5 耿守忠;;奇妙的仿生学[J];中国民族;1980年01期
6 于国丰;;眼球运动的类型及其表现形式[J];心理科学进展;1983年02期
7 陈庆荣;王梦娟;刘慧凝;谭顶良;邓铸;徐晓东;;语言认知中眼动和ERP结合的理论、技术路径及其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2期
8 刘晓丹;张达莉;;平面构成中“点”“面"的视觉心理学分析和界定[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9 唐建军;;从接受美学到认知心理——试论对现实世界的看与对电影的看之差异[J];艺苑;2007年05期
10 闫国利;巫金根;胡晏雯;白学军;;当前阅读的眼动研究范式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雅平;;尸体火化后鉴定他伤致死一例[A];第四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1991年
2 刘明章;吴原;;Jadassohn-Pellizari型皮肤松弛症1例[A];2009年浙江省皮肤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崔云芳;;职业性皮肤溃疡3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陈庆荣;;眼动与阅读:眼动控制的SWIFT模型[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茅晓红;;泛发性环状肉芽肿1例[A];2009年浙江省皮肤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王—玲;;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基底细胞癌和脂溢性角化1例[A];华东六省一市第八次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吉征艺;方芸秋;;强闪光后的视觉恢复[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8 王文利;;抚顺始新统琥珀中蚜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7-28)[C];1993年
9 侯艳红;苗丹民;刘庆峰;;不同色彩背景下对选择反应和运算能力的影响研究[A];第一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胡银如;邹玲莹;陈齐顺;王腈;;视觉与科技期刊版式设计探讨[A];“新学科与编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科技馆 李春才;动物的眼睛[N];大众科技报;2005年
2 梁文;如何自我发现视力下降[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3 林嘉澍;无印良品:No-brand Brand[N];经济观察报;2006年
4 曹霞;指按内关穴防晕车[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5 刘文;黄褐天幕毛虫[N];中国花卉报;2005年
6 李博;天热当心长口疮[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7 记者 王志田邋通讯员 王义保;庆深气田升81井投产20年还能续产20年[N];中国石油报;2008年
8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肖悦岩;马铃薯疮痂病发生原因有哪些?[N];农资导报;2008年
9 王秀兰;教你十常健身法[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10 胡献国;静息减肥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胡笑羽;中文阅读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2 楚艳华;视网膜细胞分布特征及自适应光学系统对弱视人眼视网膜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周晓;语言习得的基因和脑基础[D];浙江大学;2011年
4 马群;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黄斑中央凹厚度检测及其临床价值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张巧明;小学生阅读知觉广度与速度的发展:来自眼动的证据[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6 崔磊;中文复合词预视加工的眼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杰;基于JPEG2000图像标准的感兴趣区域编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2 高飞;中央凹和旁中央凹视野区信息表征的分割效应[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3 冯文国;易患黄斑水肿者超乳术后黄斑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4 苏少华;3DOCT眼底图像处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唐浩;不同视觉区域OUP效应的眼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晓利;中央凹词的词频影响预视效应的眼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7 胡小岗;视觉感受器结构特性和视觉刺激特征对视知觉和表象加工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静;机器人双目视差与深度关系的宏观与微观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洪悦;知觉和记忆加工与阅读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娄燕山;基于生物特征的边界认知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11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111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