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中晚期友谊质量与抑郁的关系:一项纵向研究
[Abstract]:Using the Friendship quality questionnaire and the Children Depression scale, 847 children in grade 3 to 4 in primary school were followed up for 18 month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iendship quality and depression in middle and late childhood was investigated by cross-lag desig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riendship quality and depression at the same time point, (2) early friendship quality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subsequent depression, and early depression could also significantly predict subsequent friendship quality. Compared with the positive effect of friendship quality on depression, depression has a more prominent effect on the disintegration of childhood friendship quality. (3) the two-way relationship between friendship quality and depression in middle and late childhood has transgender stability.
【作者单位】: 长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四川达州市金山小学;
【基金】: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16SKB027) 长江师范学院科研资助项目(2017KYQD45)
【分类号】:B8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梁宗保;胡瑞;张光珍;邓慧华;夏敏;;母亲元情绪理念与学前儿童社会适应的相互作用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年04期
2 田录梅;张文新;陈光辉;;父母支持、友谊质量对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检验一个间接效应模型[J];心理学报;2014年02期
3 徐敏;杨丽珠;;小学生友谊质量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3年04期
4 王玮文;谢希;邵枫;;早发性抑郁及其神经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5 孙晓军;周宗奎;;儿童同伴关系对孤独感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1期
6 苏林雁 ,王凯 ,朱焱 ,罗学荣 ,杨志伟 ,儿童抑郁量表全国协作组;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08期
7 俞大维,李旭;儿童抑郁量表(CDI)在中国儿童中的初步运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志强;邵景进;张大均;蒲坚;;童年中晚期友谊质量与抑郁的关系:一项纵向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年04期
2 谭千保;龚琳涵;;流动儿童父母支持与社会文化适应的关系:积极心理品质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7年06期
3 张海军;蔺萃;董晓蕾;;潍坊市青春期学生焦虑抑郁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7年05期
4 吴赫南;邵芳;林波;;引起青少年抑郁水平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J];现代实用医学;2017年05期
5 张芳;刘文敬;程文红;肖泽萍;;上海中心城区初中生早期不同创伤类型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7年02期
6 杨勇;吕邈;;人格与青少年孤独感:人际能力的平行中介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年04期
7 潘彦谷;张大均;武丽丽;;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的修订及验证——基于双因子模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8 周宗奎;刘庆奇;杨秀娟;孙晓军;;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分析[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年02期
9 连帅磊;田媛;孙晓军;张晨艳;;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青少年友谊质量的关系:积极反馈和人际不确定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年02期
10 聂晶晶;张国礼;孙志军;;情绪调控在体育活动与青少年内隐问题行为间的中介效应[J];中国学校卫生;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衡书鹏;;父母情绪表达、情绪教导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情绪调节能力的中介作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2 梁宗保;张安慰;张光珍;宋媛;邓慧华;陆祖宏;;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行为问题的追踪研究:儿童努力控制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年05期
3 黄会欣;李银玲;张锋;李伟强;;母亲元情绪理念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关系:母亲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J];应用心理学;2013年02期
4 田录梅;陈光辉;王姝琼;刘海娇;张文新;;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对早中期青少年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2年07期
5 刘宇;宋媛;梁宗保;柏毅;邓慧华;;幼儿社会能力与行为评定简表的国内应用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3期
6 张文娟;邹泓;梁钰苓;;青少年父母支持的特点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02期
7 梁宗保;张光珍;陈会昌;张萍;;父母元情绪理念、情绪表达与儿童社会能力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2年02期
8 吴鹏;刘华山;刁春婷;;青少年攻击行为与友谊质量的交叉滞后回归分析[J];心理学探新;2012年01期
9 杨丽珠;徐敏;马世超;;小学生同伴接纳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友谊质量的多层级中介效应[J];心理科学;2012年01期
10 方杰;张敏强;邱皓政;;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和效果量测量:回顾与展望[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淑杰,陈会昌,陈欣银;2岁儿童母子互动模式与4岁时儿童社会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2 Benninger C. ,j Matthis P. ,Scheffiner D. ,肖晓滢 ,王耘;健康男孩和女孩脑电波的发展——一个追踪研究的结果[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5年03期
3 陆烨;;青年幸福感追踪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3年05期
4 茅于燕,周志芳;初生至三十六个月儿童智能发展的追踪研究(一)[J];心理学报;1986年02期
5 茅于燕,周志芳;初生至三十六个月儿童智能发展的追踪研究(二)[J];心理学报;1986年03期
6 唐文清;方杰;蒋香梅;张敏强;;追踪研究方法在国内心理研究中的应用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年02期
7 刘儒德;沈彩霞;徐乐;高钦;;儿童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上网行为和上网情感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年01期
8 张晓;王玉英;李环;刘文玲;王莉;;儿童行为抑制性与母亲教养行为:一项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2013年04期
9 陈志君;对四名超常生的再追踪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李育辉;傅婷;魏薇;;高中到大学阶段学生的压力和应对变化:一项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舒艨;方晓义;;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追踪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红云;;追踪研究中非随机缺失数据的处理:基于模型的方法及其应用[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全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查子秀;;超常儿童追踪研究三年[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4 阙之qP;;一个非凡的小心算家和小书画家——对六岁儿童李刚的调查和追踪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5 朱源;康庄;刘玉华;;中国科大第三期少年班学生追踪研究[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6 茅于燕;周志芳;;初生至三岁儿童智能发展的追踪研究[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7 唐文清;张敏强;;加速追踪研究设计及其数据分析方法述评[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张文新;纪林芹;林崇德;陈欣银;;3-6岁儿童的身体攻击与幼儿园适应关系的追踪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王江洋;杨丽珠;;儿童4岁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对其9岁时学校社会交往能力预期的追踪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查子秀;全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超常儿童心理发展追踪研究五年[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会芹;中国湖南省城乡高中生抑郁易感因素及预测模型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2 章晨晨;青少年内化性问题及外化性问题危险因素的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吕永晓;青少年认知易感性、应激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一项追踪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张军;农村初中生同伴地位稳定性及影响因素:一项四年的追踪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3 易红;无望抑郁症状问卷的修订及大学生无望抑郁因果模型的追踪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96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196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