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对咨询期望的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18 15:38
【摘要】:目的: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是用来理解态度改变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模型,本研究检验ELM是否能够预测心理咨询期望的改变过程。方法:采用2(信息质量高低)×2(个人卷入度高低)×2(信息来源可信性高低)三因素的完全随机分组试验设计。现场招募大学生207名,有效数据199份,将其随机分为8组,分别接受不同的试验处理。使用想法列表技术、语义差异量表(SDS)、自编行为倾向性自评条目测量研究对象的认知内容、态度、行为倾向性的变化。结果:高信息质量组会产生更多的赞同想法和更加积极的态度,同时也更有可能按照材料中描述的那样来参加心理咨询(均P0.01)。在可信性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信息质量较高时态度改变更明显(P0.001)。个人卷入度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并不能完全解释咨询期望的改变过程,个人卷入度可能不是改变咨询期望的重要因素。
[Abstract]:Objective: the fine processing possibility model (ELM) i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social psychology used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attitude change. This study examined whether ELM can predict the change proces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expectation. Methods: two (information quality) 脳 2 (degree of personal involvement) 脳 2 (credibility of information sources) were used to design a complete randomized grouping trial. 207 college students were recruited and 199 valid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8 groups. Using the idea list technique, the semantic difference scale (SDS),)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changes of cognitive content, attitude and behavioral tendency of the subjects. Results: high information quality groups were more likely to agree with ideas and positive attitudes and were more likely to participate in counseling as described in the material (P0.01). When the level of credibility is low, the attitude change is more obvious when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is higher (P0.001). The main effect of personal involvemen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ELM) can not fully explain the change process of counseling expectation, and the degree of personal involvement may not be an important factor to change counseling expectation.
【作者单位】: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
【分类号】:B8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年02期

2 孙启武;江光荣;;心理咨询中的期望:概念辨析及理论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名;叶龙;;高速铁路司机胜任素质和工作经验对安全绩效影响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李靖宇;谢晓非;葛瑜;;小事件、大影响:公平感知觉与规则驾驶行为[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3 刘洋;郭玉江;;身体自尊在职业女性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模型检验[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李薇;龙勇;;竞争性战略联盟的结构选择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1期

5 宋爱芬;;职业效能感在高校教师的成就目标与职业紧张间的中介效应[J];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吴水兰;杜兰英;侯俊东;;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0年03期

7 杜勇;陈建英;鄢波;;资本结构、亏损逆转性与公司财务价值[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年04期

8 高倩;佐斌;郭新立;马红宇;;人际吸引机制探索:主我分享中情绪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3期

9 何朝峰;李培;;高校贫困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资助方式偏好性的关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0 孙卫;冯维;;中介效应在我国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阎巍;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人格与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柳中华;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择业焦虑的关系[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何婷婷;企业员工职业适应能力与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国;白音华煤矿技术人员职业停滞测量及治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刘维;心理氛围对企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曜;社会支持对自考生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雪琴;应对方式对特质焦虑与学业拖延关系影响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沈洁;职业心理测验在大学生职业心理适应中的效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顾晓霞;技术创新人员成就动机与心理契约的关系:领导成员交换的中介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素珍;中学生复原力量表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2 江光荣;心理治疗关系之作用机制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5期

3 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潜变量交互效应分析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绪荣;孙庆民;;中国文化中态度和态度改变的心理学思想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2 王承璐;态度改变的认知说服途径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3 邓芳芳;;态度改变理论对职校生职业态度转变的启示[J];青年文学家;2014年05期

4 ;黄来女:用态度改变人生[J];教育;2006年22期

5 张朝洪,凌文辁,方俐洛;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6 王丽;;运用态度改变理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7 郭毅然;;态度差异与道德教育对象的态度改变[J];探索;2009年06期

8 郭毅然;;道德教育中的态度改变机制探析[J];道德与文明;2011年01期

9 王晓茜;试论态度改变理论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普教研究;1996年01期

10 江波;权威效应对性感广告态度改变的Q技术研究[J];九江师专学报;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佐斌;杨晓;;“情”与“理”,孰轻孰重:态度改变的巩固效应[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杨晓;佐斌;;“情”与“理”,孰轻孰重:态度改变的巩固效应[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黄煜峰;邰启扬;吴承红;;重复宣传与态度改变的实验研究[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4 王秋实;;态度改变中的威信转移效应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王怀志;郭政;;秘书否定首长错误意见的艺术[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任娜;沟通与态度改变:社会心理学关注的重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婷婷;创新扩散的要素与农民个体态度改变[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吕少博;师范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及态度改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贺峰;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与路径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3 吴俊敏;态度改变理论视野下高校说服教育有效性对策探讨[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4 孔彦丁;神经语言程式对间操态度改变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冯桂梅;态度改变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6 彭唯;微博上的说服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48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248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c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