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同伴文化社会化对傣族青少年文化适应的影响:民族认同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18-09-18 15:44
【摘要】:文化社会化指青少年学习一种文化并发展对该文化群体的归属感的过程,对青少年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十分重要。家庭中的父母、学校与生活中的同伴是青少年文化社会化信息的重要传递者,但已有研究主要考察父母对子女的文化社会化,对同伴的文化社会化关注较少。本研究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编制傣族青少年同伴文化社会化问卷,调查傣族青少年同伴文化社会化的结构特征、发生情境。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加之民族身份的凸显性,少数民族青少年面临着较为突出的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问题。本研究进一步探索同伴文化社会化与民族认同、文化适应的关系模型,揭示同伴文化社会化对傣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学校文化适应的影响路径。研究一考察我国傣族青少年同伴文化社会化的信息类型及发生情境,初步建构傣族青少年同伴文化社会化的维度,为研究二编制正式问卷提供参考。以193名傣族初中生和41名傣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内容分析表明:傣族青少年同伴文化社会化包含文化符号、文化态度和文化行为三个类型,包含了民族标志物、族群历史、民族艺术、民族语言文字历法、族群习俗、族群价值观、族群人格七个方面的内容。其发生情境主要包括临近节日、民族身份意识激发、好奇探索和文化差异讨论四种,其中民族意识激发、好奇探索分别与临近节日情境之间存在相互伴随发生的现象。研究二采用自编的《傣族青少年同伴文化社会化问卷》、Phinney的《多维度民族认同量表》,对434名傣族初中生进行调查,有效样本434名。将数据随机分成两半进行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傣族青少年同伴文化社会化包括文化符号、文化态度、族群历史知识和文化行为四个因子,因子贡献率为64.59%。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证明,四个因子构成的傣族青少年同伴文化社会化问卷与实际数据的拟合指数达到了心理测量学要求。傣族青少年同伴文化社会化问卷的总分与民族认同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r的值为0.591。问卷各维度及总问卷的克伦巴赫系数α在0.739~0.856之间。研究三采用《傣族青少年同伴文化社会化问卷》、《多维度民族认同量表》和《傣族青少年文化适应问卷》考察傣族同伴文化社会化与民族认同、文化适应的关系。结果表明:(1)傣族青少年同伴文化社会化的传递频次总体较高;(2)同伴文化社会化及其各维度均与民族认同及其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文化社会化与文化适应及其各维度也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文化社会化各维度均与文化适应各维度之间存在正相关,但汉语熟悉程度与文化态度、民族认同获得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且未达到显著水平。(3)同伴文化社会化对傣族青少年文化适应的直接影响路径不显著,民族认同在同伴文化社会化影响文化适应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傣族青少年同伴文化社会化具有文化符号、文化态度、族群历史知识四个维度。(2)所编制的《傣族青少年同伴文化社会化问卷》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用于考察傣族青少年的同伴文化社会化。(3)同伴文化社会化对傣族青少年的文化适应具有积极的影响,民族认同在同伴文化社会化对文化适应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同伴文化社会化通过促进傣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从而增进其文化适应的程度。
[Abstract]:Cultural socializat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in which teenagers learn a culture and develop a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 cultural group.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eenagers to inherit national culture and develop national culture. In this study, the Dai youth in Dehong D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Yun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preparation of the Dai youth peer culture socialization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the Dai youth peer culture socialization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ccurrence situation. This study furth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model between peer culture socializ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reveals the impact path of peer culture socialization on ethnic identity and school cultural adaptation of Dai youth.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formation types and occurrence situation of Dai youth peer culture socialization in China, preliminarily constructs the dimension of Dai youth peer culture socialization,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second study. 193 Dai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41 Dai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o conduct open-ended questionnaire survey. Content analysis shows that: Dai youth culture soci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Dai youth. The cultural socialization of juvenile companions includes three types: cultural symbols, cultural attitudes and cultural behaviors, which include seven aspects: national symbols, ethnic history, ethnic art, ethnic language calendar, ethnic customs, ethnic values and ethnic personality.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discussed by Soho, among which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s stimulated and the curiosity exploration is accompanied by the festival situation. In the second study, 43 Dai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self-compiled Dai Youth Peer Culture Socialization Questionnaire and Phinney's Multidimensional Ethnic Identity Scale. The dat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for factor analysis. The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ultural socialization of Dai adolescents included four factors: cultural symbols, cultural attitudes, ethnic history knowledge and cultural behavior. The factor contribution rate was 64.59%. Th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our factors constituted the Dai adolescents'peer essay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between the total score of the Dai Youth Peer Culture Socialization Questionnaire and the total score of the Ethnic Identity Scale was 0.591.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frequency of transmission of Dai youth peer culture socialization is generally higher; (2) Peer culture socialization and its dimensions are related to ethnic identity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The dimensions of cultural socialization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imensions of cultural adaptation, b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familiarity and cultural attitudes, and ethnic identity acquisition is low and not significant. (3) The direct impact of peer culture socialization on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of Dai adolescents is not significant. Ethnic identity plays a completely mediating role in the influence of peer culture socialization on cultural adaptation. Four dimensions of knowledge. (2) The Dai Youth Peer Culture Socialization Questionnaire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psychometrics and can b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Dai Youth Peer Culture Socialization. (3) Peer Culture Socialization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Dai Youth's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Dai Youth's cultural adaptation. Peer culture socialization promotes Dai adolescents'cultural adaptation by promoting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华;;浅议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年01期

2 祁哲明;;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3 梁建兰,王建伟;扫地抹桌也要有文化知识[J];成人教育;1983年04期

4 王学仁;;弘扬文化知识之光[J];中国民族;1989年09期

5 王久宇;理解文化概念的一种思路[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6 傅建美;充分利用教材 挖掘文化背景知识[J];甘肃教育;2005年Z1期

7 刘振国,郝国强;中学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8 曲端;谈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必要性[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9 杨璐;文化的差异与翻译的殊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芜崧;广告语言的文化包装与解读偏见[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崇燕;;了解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帮助[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六卷)[C];2013年

2 许莹;;跨语言,跨文化——议初中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3 夏君欢;;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育[A];中国名校卷(江西卷)[C];2013年

4 薛琛瑶;;从文化到艺术 从创意到关怀[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5 吕江;;现代化对文化知识产权的挑战[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刘志勇;;浅谈俄语专业教学中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二卷)[C];2012年

7 刘长远;王松;李慧杰;;正视文化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8 李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重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9 赵建岳;;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教育点滴谈[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10 热孜完古力·肉孜;;加强初中安全教育的探索[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二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峰岩;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N];赤峰日报;2005年

2 许嘉璐;语言与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王永章(作者为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关于我国文化产业深入发展的几点思考(上)[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哈尔滨三五味业集团董事长 王军;文化为品牌腾飞插上翅膀[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7年

5 记者韩双;抚顺师专“茶文化”冷门专业未开先热[N];抚顺日报;2011年

6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高英祺 梁玉;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N];光明日报;2014年

7 文化部部长 孙家正;《世界各国文化概览》前言[N];中国文化报;2001年

8 唐天任(作者单位:常宁市委宣传部);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N];衡阳日报;2005年

9 傅五七;切实推进文化建设[N];九江日报;2006年

10 厦门大学高教所教授 潘懋元邋江西师范大学讲师、厦门大学博士生 刘小强;文化创新——大学教授艰难的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宝权;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语言测试的接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陈茂荣;马克思主义视野的“民族认同”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3 陈静;阿拉伯民族认同的历史演变[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4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史慧颖;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心理与行为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张宝成;磨合与交融: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钱春莲;中国新影像:全球视野与民族认同[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孟君;同伴文化社会化对傣族青少年文化适应的影响:民族认同的中介作用[D];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

2 时晶莹;傣族音乐的风格特征研究及演唱诠释[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3 孟成娇;傣族动物故事的类型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

4 梁子华;关于初中英语文化知识教学的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5 柯旭荣;2014中美记者交流团来宁参观口译实践报告—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旅游口译的障碍分析与应对策略[D];宁夏大学;2015年

6 许志迎;论张爱玲的英文创作[D];南京大学;2015年

7 胡鹏飞;中国法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本族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8 吐逊阿衣·艾买提;新疆维吾尔族口头文化中的乡土化学知识的开发与利用[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9 俞婷;初中蚕桑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10 王哲;泰国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中华文化认同情况调查与分析[D];广西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483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2483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0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