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心理学:梁漱溟的心理学范式取向
[Abstract]:Liang Shuming's psychology is a kind of "life paradigm" which focuses on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life action and ultimate meaning of human life, and is different from the "positive paradigm" orientation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 Liang Shuming's psychology is a kind of Chinese meaning therapy psychology. The paradigm of life psychology makes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the paradigm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 and develops a kind of "living psychology", which has important enlightening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ve psychology and the handling of human psychological crisis.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分类号】:B84-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彭彦琴;;另一种声音:现代新儒学与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J];心理学报;2007年04期
2 柳友荣;梁漱溟与心理学本土化[J];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陆信礼;梁漱溟的“人类心理学”及其理论意义[J];心理学探新;2002年04期
4 张秀军;心理学的哲学之光——梁漱溟哲学心理思想探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5 柳友荣;再论梁漱溟心理学思想[J];心理学报;2000年04期
6 柳友荣;梁漱溟心理学思想摭谈[J];心理科学;1999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陆信礼;梁漱溟的“人类心理学”及其理论意义[J];心理学探新;2002年04期
2 彭彦琴;中国心理学思想史范畴体系的重建[J];心理学探新;2001年01期
3 张秀军;心理学的哲学之光——梁漱溟哲学心理思想探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4 郭斯萍;中国化:我国心理学的挑战与机遇[J];心理学探新;2000年04期
5 柳友荣;再论梁漱溟心理学思想[J];心理学报;2000年04期
6 杨鑫辉;大力推进心理学的中国化研究[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柳友荣;梁漱溟心理学思想摭谈[J];心理科学;1999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吕少博;师范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及态度改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齐玲;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一致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3 孙光跃;消费者内隐品牌态度及其干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马明娜;关于消费者内隐态度对消费者行为结果预测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素卿;大学生内隐自杀态度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贺国荣;内隐社会认知:性别——领导刻板印象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吴明证;社会认知中内隐态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柴文华;论梁漱溟的人哲学[J];哲学研究;2001年10期
2 陈来;论梁漱溟早期的中西文化观[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03期
3 李可亭;论五四后梁漱溟在传统思想现代化方面的局限性[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吴全兰;试论梁漱溟对“真情”的推崇[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张牛;略论梁漱溟学术思想的逻辑起点[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陈壁生;;以梁漱溟为镜[J];南风窗;2006年06期
7 徐克敏;;四首佚名诗非梁漱溟所作[J];炎黄春秋;2006年12期
8 熊吕茂;;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评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袁自强;;最后的儒者——梁漱溟[J];四川统一战线;2006年02期
10 土田正;;通过日本有关梁漱溟研究而窥视其学术研究掠影[J];百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剑虹;黄希庭;张进辅;;梁漱溟人格的心理传记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顾红亮;;梁漱溟的礼俗观与儒家生活方式整顿[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长林;;以道德代宗教与伦理本位社会的和谐——梁漱溟论中国文化要义的解读[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4 王焱;陈龙江;;以文化教育为手段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借鉴意义[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5 刘重来;;梁漱溟的处世养生之道[A];百家谈养生[C];2009年
6 刘长林;;儒家人生哲学的意蕴及其现代价值——梁漱溟的阐释及启示[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光芒;;论梁漱溟东方文化观的理性内核[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8 王荧;;从学校改造到乡村建设——梁漱溟教育及社会实践的四起四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李仲明;;为团结抗战奔走呼吁——试论抗战时期的梁漱溟[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别必亮;郑明鹏;;论梁漱溟的农村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勇;“自我颠覆”的晚年梁漱溟[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黄敏兰;透过梁漱溟的眼看那些“风流人物”[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杨吉生;梁漱溟的养生之道[N];保健时报;2008年
4 马军;梁漱溟婚姻中的两个小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本报书评人 马勇;也谈梁漱溟的婚姻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黄穗生;梁漱溟:虽问政仍是书生[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烟台大学法学院教授 孙季萍;梁漱溟的传统法文化观[N];人民法院报;2011年
8 早报记者 许荻晔;“今天谈中国问题,,是重温梁漱溟已思考过的问题”[N];东方早报;2013年
9 陈鹏鸣;一部全面展示梁漱溟心路历程的传记[N];光明日报;2002年
10 丁为祥;梁漱溟与《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吕茂;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D];湖南师范大学;1997年
2 周朗生;寻求秩序[D];吉林大学;2006年
3 廖济忠;梁漱溟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刘旺华;“国家—社会”视野下的梁漱溟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王光;论梁漱溟的民主思想及其发展[D];吉林大学;2012年
6 周良发;梁漱溟历史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7 赖志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伦理特质[D];复旦大学;2004年
8 陈奇娟;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9 王珍喜;文明冲突视野下的伦理社会[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周祥林;梁漱溟乡村建设伦理思想与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伟;梁漱溟“人心论”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10年
2 杨子波;梁漱溟文化观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3 王晨光;梁漱溟文化视域下的人生观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4 张艳兵;梁漱溟的“新礼俗”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尹易雯;梁漱溟国家思想探析[D];山东大学;2012年
6 陆曜伟;梁漱溟政治哲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7 韩璐;论梁漱溟的心性观[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8 耿志宇;梁漱溟“理性”概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9 高乐乐;五四时期梁漱溟和李大钊中西文化观的比较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
10 范晓强;梁漱溟民主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67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267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