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积极心理学的建设性冲突与视域转换

发布时间:2018-12-10 08:24
【摘要】:积极心理学的过度发展致使积极、消极心理研究再失衡,表现为"积极暴政"。同时,亦有"积极的悖论"、"消极思维的积极心理"等少部分研究对其进行批评、反叛。这就形成了两种互为冲突的研究进路:"积极心理-积极效应"研究进路,"积极-消极悖反"研究进路。二者冲突的建设性为实现积极心理学的视域拓展与转换提供了基础条件。其视域拓展与转换集中体现为研究大类的重新划分,即由积极心理-积极效应、消极心理-积极效应、积极心理-消极效应等三类拓展为积极-积极、积极-消极、消极-积极、消极-消极、积极×消极-积极×消极等五类。同时,视域拓展与转换并非一蹴而就,还需要引入辩证思维、情境变量等。可以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是趋于平衡的、情境的、辩证的、文化的,它力图理解人的心理复杂性、生命完整性等。
[Abstract]:The excessiv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leads to the imbalanc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ctive tyranny".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positive paradox", "negative thinking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a few studies to criticize and rebel against it. This leads to two conflicting approaches: "positive Psychology-positive effect" approach and "positive-negative contrary" approach. The constructive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provides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realizing the horizon expan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exten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its horizons are embodied in the redivision of the major categories of research, that is, from positive psychology to positive effect, negative psychology to positive effect, positive psychology to negative effect, to positive to negative, to positive, to positive to negative, etc. Negative-positive, negative-negative, positive-negative-positive-negative, etc.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dialectical thinking, situational variables and so on.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ends to be balanced, situational, dialectical and cultural. It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al complexity and life integrity of human beings.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分类号】:B84-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敏;;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启示[J];宿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张立;;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积极心理学解析[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05期

3 秦晓晶;;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07期

4 张蓉;崔久彩;朱婉儿;;积极心理学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9年03期

5 祝海宇;;给大学生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元素[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S1期

6 王倩;李辉;;对积极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几点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陈燕飞;苗元江;王青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希望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陈赛;;积极心理学[J];冶金企业文化;2010年02期

9 许立;马力波;张文朋;;关于积极心理学价值论的哲学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年03期

10 刘桂芬;;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胡英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委员培训模式的探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刘春雷;庄展模;;勇气的积极心理学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赵霞;;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朋辈心理互助[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国雪利;刘惠军;;积极心理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白雪;缴润凯;;试论应为大学生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幸福课——由大学生频繁自杀谈起[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7 苗元江;梁小玲;;谦虚与当代积极心理学[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徐传来;;积极心理学——平衡的心理学[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陆雯;陆岚;陈艳;;积极心理学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任俊;;积极心理学的现实意义[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彩艳编译;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探讨人类幸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严明瑗;何谓积极心理学[N];中华读书报;2013年

3 任俊 刘迪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系;积极心理学:积极力量同样重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任俊 叶浩生;积极心理学:实现心理学价值回归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赵琪;积极心理学理论有待基础实验证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王文博 王建新;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发掘人力资源的潜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杨波;积极的心理需要培养[N];健康时报;2007年

8 记者 张守营;中国人的幸福感与经济发展不同步[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9 袁立莉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将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刘丛;用积极心理学打造高“心”酬员工[N];工人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马甜语;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鲁静;品格优势的评估及其在心理临床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沫;传统心性哲学和积极心理学的对话与融通[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2 陈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体验式生涯辅导对高中学生厌学的干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贺喜秀;积极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探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童俊杰;试论积极心理学的潜在危机及其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胡煜;体育院校《积极心理学》课程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林潇骁;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对小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7 向静芳;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8 陈晓娟;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翟元玲;论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社区矫正中的运用[D];燕山大学;2012年

10 王雪;积极心理学方法下对上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702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3702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d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