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男性气质的不稳定性及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2-17 00:18
【摘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对男性气质的不稳定性特点进行检验,并探究男性气质的不稳定性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本研究认为如果个体(尤其是男性)认同男性气质的不稳定性特点,那么可能会支持男性气质必须通过各种活动进行积极的证明。由此我们提出本研究的第一个假设,即男性(而不是女性)在补充完整“一个男人应该__”的句子比补充完整“一个女人应该__”的句子会使用更多的动作词。为了对假设1进行检验,本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50名本科生(其中25名男生,25名女生)作为实验对象,采用2(性别:男,女)x2 句子的类型:“一个男人应该__”,“一个女人应该__”)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实验结果显示,男性被试在填写“一个男人应该___”的句子时比填写“一个女人应该__”的句子使用更多的动词,而这种差异在女性被试身上表现的并不显著。而且在控制了性别刻板印象的内容之后,男性被试仍然表现出类似的语言模式。既然和女性相比,男性会更多地将男性气质与各种行动相联系,那么是否男性更有可能将攻击性行为看作修复受损的男性气质的一种文化脚本策略。由于人们通常对个体由文化脚本所触发的攻击行为,作出外部情境的归因,因此如果男性被试认为通过攻击行为修复遭受威胁的男性气质是男性文化脚本的一部分,那么男性被试对其他男性由于其男性气质受损而实施的攻击行为,更倾向于作出外部情境的归因,而女性被试对其他男性或女性的攻击行为以及男性被试对其他女性的攻击行为,更倾向于作出内部性格的解释。为了检验这一假设,四川师范大学56名大学生参加了此次实验,其中25名大学生(11名男性,14名女性)参与了两名男性之间打斗行为的归因评估(外部情境归因,内部性格归因),31名大学生(15名男生,16名女生)参与了两名女性之间打斗行为的归因评估。本研究采用2(性别:男,女)x 2(打斗者的性别:男性与男性,女性与女性)x2(归因类型:情境归因,性格归因)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为被试对于两种不同归因类型的评估。研究结果显示,男性被试认为其他男性的身体攻击行为是由情境所迫,而不是由攻击者内在的性格特征所致,女性被试在这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表明通过攻击行为修复受损的男性气质是男性文化脚本的一部分。
[Abstract]: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tes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le temperament instability an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male temperament instability on aggressive behavior.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if individuals (especially men) agree with the instability of masculinity, it may support that masculinity must be positively demonstrated through various activities. Therefore, the first hypothesis of this study is that men (not women) use more action words than complete sentences of "a man should". In order to test hypothesis 1, 50 undergraduates (25 male and 25 female) from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were used as subjects, and the type of 2 (sex: male, female) x2 sentence: "A man should _". "A woman should be") two factors mixed experimental desig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le subjects used more verbs when filling out "a man should" sentence than "a woman should _" sentence,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in female subjects. After controlling the content of gender stereotype, male subjects still showed similar language patterns. Since men are more likely than women to associate masculinity with actions, whether men are more likely to see aggressive behavior as a cultural script strategy to repair damaged masculinity. Since people usually attribute an external situation to an individual's aggression triggered by a cultural script, if the male subjects think that menial repair through aggressive behavior is part of the male cultural script, Well, the male subjects were more inclined to attribute the external situation to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other men due to the loss of their masculinity. However, the female subjects were more inclined to explain their internal character when they attacked other men or women and the male subjects attacked other women.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56 college students from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participated in the experiment, of which 25 students (11 men and 14 women) participated in the attribution evaluation of fighting behavior between two men (external situational attribution). Internal personality attribution), 31 college students (15 male and 16 female) participated in the attribution assessment of fighting behavior between two women. In this study, three factor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2 (sex: male, female) x 2 (sex of belligerent: male and male, female and female) x 2 (attribution type: situational attribution, personality attribution). Dependent variables are the participants' assessment of two different attribution typ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male subjects thought that the other men's physical aggression was caused by the situation rather than the internal character of the attacker, and the female subject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is aspect. Shows that repairing damaged masculinity through aggressive behavior is part of the male culture script.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刚;;当代西方男性气质理论概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2 蒋旭玲;吕厚超;;男性气质:理论基础、研究取向和相关研究领域[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07期

3 季寅修;;电影《完美的世界》中菲利普的男性气质[J];文学教育(上);2014年02期

4 刘海霞;;美德的力量——小说《汤姆·琼斯》中的男性气质[J];语文学刊;2008年01期

5 王艳丽;;《恋爱中的女人》中的男性气质问题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年13期

6 程功;;身体·气质·类型——近年来都市电影中男性明星银幕身体与男性气质的中美比较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7 刘岩;;男性气质[J];外国文学;2014年04期

8 王芳;;中性性别审美文化解析[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年02期

9 尹锐;;论《玉牡丹》中的男性气质及其建构[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0年04期

10 石海霞;;消费文化视野下的美国现代男性气质[J];青春岁月;201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刚;;男性气质多元化与“拯救男孩”[A];性与性别研究(第4辑)——年度性与性别事件评点(2008-2010)[C];2011年

2 谷征;翁立伟;;男性气质展示:《非诚勿扰》男嘉宾呈现的男性形象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曹晓君;陈旭;;3-5岁留守幼儿抑制性控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胡国红;;精神分裂症患对医护人员的攻击行为特征与防范对策[A];河南省精神科康复护理培训班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梅华;肖爱珍;余爱莲;;住院分裂症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攻击行为分析及防范[A];二零零六年度全国第五次护理专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王雪松;李文姣;;道德推理对减少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方圣杰;吴晓燕;张林;;暴力线索暴露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作用[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周洁;王二平;;群体态度和情绪对群体攻击行为的影响[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冯展涛;许昭;;足球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比赛中攻击行为的归因及行为应对策略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10 马效芝;;精神科护士遭受患者攻击行为的感知、态度及行为现状调查[A];河南省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方刚;“拯救”男孩?荒唐![N];中国妇女报;2010年

2 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 方刚;从家庭暴力反思男性气质[N];中国妇女报;2012年

3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 吕鹏;从电视体育看霸权男性气质生产与消费[N];中国妇女报;2013年

4 妇女/性别问题研究专家 冯媛;反思并重塑男性气质 让“足球”加盟反暴力[N];中国妇女报;2013年

5 南京大学教授 何成洲 本报记者 陈菁霞 采访整理;我们的理论思考能力亟需加强[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一丁;“父性”教育权威《培育男孩》出版[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7 编译 刘霞;从男性气质看男孩偏好及亲密伴侣暴力[N];中国妇女报;2013年

8 南储鑫;“女汉子”热议:僭越还是逆转?[N];中国妇女报;2013年

9 鹿文;《培育男孩》登陆中国的意义[N];人民日报;2004年

10 张庆武;“男色消费时代”?[N];中国妇女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董雪飞;90年代中期以来好莱坞电影中的男性气质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周振金;肉用公猪膻味物质及攻击行为的调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3 靳宇倡;工作场所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姚秀钰;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风险评估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5 王振宏;青少年情感风格与攻击行为[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秀彬;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男性气质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王蓓;亲子真人秀节目中男性气质的建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朱慧丽;男性气质在网购情境中的呈现与实践[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4 罗姣惠;唐·德里罗《坠落的人》中男性气质的危机[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5 孔芳芳;从单一男性气质到多元男性气质:中国年轻成年儿女对父亲男性形象语言构建的叙事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6 寇莹莹;挣扎着起来的男人[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7 李津竹;韩国偶像剧男性气质变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8 孙菲;田纳西·威廉斯剧作中支配性男性气质的危机倾向[D];南京大学;2014年

9 宋惠欣;受创男性气质的戏剧再现与重塑[D];南京大学;2014年

10 彭晓丹;从电视广告看日本“男性气质”的变容[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23833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3833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a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