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理论的自发反应范式:方法、结果与解释
[Abstract]: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theory of mind has been a key and challenging research topic in the field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 ability of children to understand the false beliefs of others is the symbol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of mind. The results of induced response Paradigm (elicited-response tasks) showed that children at the age of 4 years had acquired the theory of mind, but the results of the spontaneous response Paradigm (spontaneous-response tasks) showed that the child had the theory of mind by the age of 15 months. Spontaneous response paradigm (spontaneous-response task) is a research paradigm developed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ical theory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three related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to the problem that young children can adopt spontaneous response paradigm but not inductive response paradigm: early ability masking theory implicit knowledge explanation theory and viewpoint tracing explanation theory. In the future research of psychological theory, we should apply spontaneous reaction paradigm to special children, and further verify and study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the theory of mind.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说谎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来自fNIRS的证据(31371041)
【分类号】:B84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皮忠玲;莫书亮;;婴儿心理理论的发展:表现和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08期
2 莫新竹;黄秋平;张倩倩;周世杰;;城乡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4期
3 朱海;白学军;郑志龙;王毅;;未成年犯与中学生抑制控制能力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3年04期
4 蒋长好;陈婷婷;;有氧锻炼对执行控制和脑功能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10期
5 白英龙;刘福定;郭洁;翟玲玲;贾丽红;;沈阳市家长对学龄前儿童龋齿的关注与认知现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3年11期
6 张耀华;朱莉琪;;认识性信任:学龄前儿童的选择性学习[J];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01期
7 周欣;赵振国;李娟;康丹;田丽丽;程阳春;吕雪;徐晶晶;李正清;汪光珩;;认知因素对儿童早期数学学习困难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3年11期
8 黄菲;;抑制控制及其与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关系[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崔茜;欺骗的神经机制和测谎新指标初探[D];西南大学;2013年
2 王艳;道德两难决策权衡的认知行为与ERP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福华;欺骗任务训练对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3年
2 张乾一;不同冲动性水平大学生的工作记忆和转换能力及其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于莹;幼儿园中班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闵祥娟;儿童的执行功能与前瞻记忆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5 柳乐;智力障碍学生抑制控制及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吴琦;早期的母亲养育对儿童2岁时执行功能的预测[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7 王辉;主客观自我的文化差异和神经机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8 顾晨龙;述情障碍者心理理论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9 马夏霞;学前儿童怀疑能力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莉;有或无压力情境下不同领导力大学生抑制控制的特点[D];河南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宁;眼动脱敏治疗(EMDR)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年04期
2 顾锦坤,宋维真,李方镇;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醒觉闭眼状态眼动特点的初步探讨[J];心理学报;1981年03期
3 白学军,阴国恩;有关眼动的几个理论模型[J];心理学动态;1996年03期
4 王君明,陈永明;眼动记录法对阅读研究的贡献[J];心理学动态;1996年04期
5 张金桥;西方关于阅读的眼动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闫国利,田宏杰;眼动记录技术与方法综述[J];应用心理学;2004年02期
7 陶云,刘艳,宋耀武;中小学生阅读不同配图课文的眼动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1期
8 丁锦红,王军,张钦;平面广告中图形与文本加工差异的眼动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4年04期
9 李津军;;梦里有些啥?[J];百科知识;2006年10期
10 马莹华;王小东;高淑青;隋雪;;学习困难大学生选择性注意的特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雍信阳;陈怀琛;赵乐军;;眼动与人的控制行为模型[A];第一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2 陈凌育;赵信珍;孙复川;;眼动注视特征比较——AD病人与正常人识别眼动的差异[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3 吕玉珍;汤维平;卢志平;陈美蓉;杨久松;;EAM-86眼动电图记录仪及应用情况[A];第一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4 孟昕;;36例老年性动脉硬化性眼动脉的TCD改变分析[A];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汪永光;;眼动脱敏和再加工:创伤治疗的新办法[A];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心理危机现场干预技术与进展培训资料[C];2011年
6 李馨;白学军;苏世将;田瑾;;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对其校对能力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童剑亮;王健瑚;孙复川;;OKN眼动反应与视觉时间脉冲反应特性异常[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武圣君;苗丹民;朱霞;刘旭峰;;面孔与图形偏好转变的性别差异:来自眼动的证据[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丁锦红;;视觉扫描路径重复效应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赵丞智;;坠楼事件目击者急性应激障碍及其干预初步探索[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Ellen I. Carni(美)著 李巧艺 译;眼动与记忆[N];音乐周报;2003年
2 张宝敏;眼动,把握阅读的规律[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副主任医师 林利毕;老人缘何爱流泪[N];中国老年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陈磊;眼睛运动如何窥探大脑命令?[N];科技日报;2007年
5 郭志芳;短暂“失明”是病吗?[N];大众卫生报;2004年
6 本版撰稿 记者 张云川;岁末年初变脸 热潮闹成都[N];成都日报;2005年
7 书梅;眼皮常跳勿等闲视之[N];中国老年报;2001年
8 李瑞星;在旋转中寻找健康[N];保健时报;2007年
9 江南客;为邮市歇夏支3招[N];中国集邮报;2006年
10 付东红;多动症患儿大脑前庭功能易发异常[N];健康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云;不同年级学生阅读有或无配图课文的眼动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田静;汉语旋转文本加工:来自眼动的证据[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3 隋雪;学习困难生阅读过程的眼动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4 唐建军;眼动·视网膜·知觉影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5 康廷虎;情景识别过程中的信息搜索与整合[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6 钱国英;情绪记忆的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祁乐瑛;表象表征:心理旋转的实证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洪彪;羽毛球练习者知觉动作技能认知加工特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9 童剑亮;双相视觉脉冲反应与Optokinetic Nystagmus(OKN)眼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年
10 蒋柯;趋利避害[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高杰;基于眼动分析的柜类家具外观设计评估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孔令芳;基于面孔线索的择偶与亲缘识别的眼动轨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叶华奇;不同表象清晰水平个体听觉诱发表象的眼动机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樊倩;面孔知觉中的特征加工、结构加工和整体加工策略:来自眼动的证据[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瀛;非期望刺激大小与类型对无意视盲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朱丽华;词N与词N+1消失对青年与老年中文读者眼动模式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7 谷禹;儿童视觉空间表象重建的眼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8 乐亦扬;视听信息整合反应的特性及眼动线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杨震;小学一年级语文标准实验教科书中课文插图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10 郭琛;眼动和脑电同步采集和分析的研究与应用[D];清华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13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413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