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个体增强的反应抑制能力及其神经机制
发布时间:2019-02-17 07:54
【摘要】:浪漫爱情使个体渴望与特定他人建立和保持亲密关系,它在行为、认知以及情绪表现上都有体现。前人研究表明,浪漫爱情可以提高个体心智化能力、在词汇决策任务上的表现,增强对负性刺激的自发调节能力,甚至可以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研究表明,相比单身组的被试来说,恋爱组的被试在社会认知网络上的功能连接更强。暗示浪漫爱情可能会提高个体的社会认知控制能力。反应抑制(Response inhibition)是指抑制那些干扰当前想要实现的行为、认知或者社会情感目标的不合适或者不想要的行为。能够及时转变在某个特定情境中的自动化反应,以及因计划的瞬间变化而停止正在进行的反应的能力,是灵活和适应性行为的重要特征之一。情绪是影响反应抑制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情绪停止信号任务(Emotional stop signal task,e SST)是研究情绪与反应抑制相互作用的主要范式之一。前人研究表明,相比成功抑制中性情绪面孔刺激来说,被试成功抑制悲伤面孔刺激的停止信号反应时(Stop signal reaction time,SSRT)更长,即悲伤面孔情绪刺激会损伤个体的反应抑制能力。由上面的论述可知,浪漫爱情可以缓解负性刺激带来的影响,而悲伤情绪面孔(也是一种负性刺激)会损伤个体的反应抑制能力。那么,浪漫爱情是否可以缓解悲伤情绪面孔刺激对反应抑制能力的干扰?换句话说,恋爱中的个体相比单身的个体来说,在悲伤面孔刺激条件下,是否会表现出较强的反应抑制能力?目前还未有研究探讨浪漫爱情、情绪信息和反应抑制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e SST任务结合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考察恋爱个体在包含悲伤情绪信息下的反应抑制能力表现及其神经机制。研究一:采用e SST任务,考察恋爱个体在包含情绪刺激的反应抑制能力在行为水平上的表现。实验材料来自中国情绪图片库,选出悲伤面孔图片40张(男、女各20张)和中性面孔图片40张(男、女各20张)。任务要求被试根据不同情绪效价进行相应的按键反应,当出现停止信号时不做按键反应。随机招募西南大学学生共88名,其中恋爱组44人(女性21人,男性23人),单身组44人(女性19人,男性25人)执行e SST任务,组内变量为情绪面孔类型(悲伤vs.中性),组间变量为恋爱情况(恋爱组vs.单身组),因变量为:停止信号反应时(Stop signal response reaction,SSRT)、执行Go刺激反应时(Go signal reaction time,Go RT)。研究结果发现,相比单身组来说,恋爱组在悲伤面孔刺激条件下的SSRT更短;而在中性面孔刺激条件下,两组的SSRT没有显著差异。无论在哪种情绪刺激条件下,两组被试在Go RT上均无显著差异。另外,该研究还将恋爱组分成“早期恋爱组”(恋爱时间1-8个月,23人)以及“较长时间恋爱组”(9-18个月,20人)。进一步探究恋爱的不同阶段表现发现,在悲伤面孔刺激条件下,早期恋爱组的SSRT显著低于“较长时间恋爱组”与单身组,但后两者的SSRT无显著差异。该研究表明浪漫爱情对包含悲伤情绪的抑制控制能力有调节作用,且这种提高主要体现在恋爱的早期阶段。研究二:采用e SST任务,考察恋爱个体在包含情绪信息的反应抑制能力表现的神经机制,有40名大学生(恋爱组23人,单身组17人)参与该研究。实验设计同研究一。全脑激活分析结果发现,相比中性情绪,对悲伤情绪的成功抑制过程中大脑激活显著升高的脑区包括: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右侧尾状核,右侧内侧额上回(扩展到右侧前扣带),右侧内侧眶额皮层等。而相比单身组被试来说,恋爱组在包含悲伤情绪的成功抑制控制过程中,表现出与抑制控制有关的脑区(左侧额下回)激活显著升高,另外左侧杏仁核,左侧海马以及左侧海马旁回的激活也升高。研究三:采用心理生理交互作用分析方法(psychophysiological interactions,PPI),先考察不同情绪类型影响反应抑制过程中脑区间功能连接的变化,再探究浪漫爱情对这种功能连接变化的调节作用。选择研究二结果中与反应抑制密切相关的脑区(右侧背外侧前额叶)作为感兴趣区,进行生理心理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与中性情绪相比,成功抑制对悲伤情绪反应的条件下:右侧背外侧前额叶与左侧苍白球之间,以及右侧背外侧前额叶与左侧壳核之间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强;并没有发现功能连接显著上升的脑区。另外,在不同情绪效价有关的抑制控制过程中,相比单身组来说,恋爱组在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和右侧额下回之间,以及右侧背外侧前额叶与右侧前辅助运动区之间的功能连接显著更强;并没有发现功能连接显著减弱的脑区。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在悲伤情绪条件下,恋爱个体表现出增强的反应抑制控制能力。具体来说,在情绪停止信号任务(e SST)上的表现为,在悲伤情绪停止信号条件下,恋爱组的停止信号反应时(SSRT)显著短于单身组,表现出更强的反应抑制能力,特别是对处在恋爱的早期阶段的被试。(2)在悲伤情绪条件下,恋爱个体表现出反应抑制相关脑区的功能激活增强。具体来说,相比单身组,恋爱组在包含悲伤情绪的抑制控制过程会表现出增强的抑制控制有关的脑区(左侧额下回)激活,另外,左侧杏仁核,左侧海马以及左侧海马旁回的激活也更显著增强。恋爱后反应抑制能力的提高,可能与这些执行反应抑制功能脑区的活动增强有关。(3)在悲伤情绪条件下,恋爱个体表现出增强的反应抑制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和右侧额下回之间,右侧背外侧前额叶与右侧前辅助运动区之间)。这些脑区功能连接的增强有助于恋爱个体处理包含悲伤情绪的反应抑制能力的提高。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42
本文编号:2424927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白露,马慧,黄宇霞,罗跃嘉;中国情绪图片系统的编制——在46名中国大学生中的试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永明;悲伤情绪对反应抑制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424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424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