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执行子功能对预期式时距估计的作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
【图文】:
1319刘馨元等:中央执行子功能对预期式时距估计的作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表2中央执行功能子功能对预期式时距估计偏差性影响模型的拟合度表3中央执行功能子功能对预期式时距估计变异性影响模型的拟合度图2是三个子功能对预期式时距估计变异性影响的路径分析模型,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情况见表3。结果表明,刷新功能可以负向预测2s时距估计的变异性(直接效应为-.42);抑制功能可以正向预测5s时距估计的变异性(直接效应为.29),抑制任务成绩越高(即抑制能力越差)5s时距估计的CV越大。三种执行子功能共同解释2s时距加工20%的变异性和5s时距加工13%的变异性。4讨论本研究考察三种中央执行子功能对长、短预期式时距估计的作用。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刷新功能与抑制、转换功能都存在紧密关联,而抑制功能和转换功能无关。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发现,刷新功能可以较好地预测长时距的准确性、短时距的准确性和变异性,抑制功能可以较好预测长时距变异性,表明中央执行子功能在长、短时距中的作用不同。即预期式短时距估计可能主要由刷新功能调节,而长时距估计由刷新和抑制功能共同调节。本研究发现刷新功能在长、短时间估计中都起重要作用。这在许多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Brownetal.,2013;Fortinetal.,2010;Lova&Kamár,2016),正如Brown(2006)认为预期式时距加工需要不断的监控和刷新时间通道的信息,这就在逻辑上建立了时间信息加工与刷新功能的联系。内部时钟模型或许可以解释刷新功能在时间知觉中的关键作用,以往研究认为时间任务需要刷新功能参与是因为计时需要时时在线存储、替换工作记忆中的无效旧信息(Ogdenetal.,2011)。具体而言,,内部时钟持续地刷新输入到累加器中脉冲的数量,存储标准时距并在工作记忆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心理系;
【分类号】:B8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平,宁虹,熊端琴;结构方程模式及其使用中的问题[J];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05期
2 龙立荣;结构方程模型:心理学方法变革的逻辑[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年05期
3 朱远程;马栋;;谈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策略[J];商业时代;2010年06期
4 刘大维;结构方程模型在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心理学动态;1999年02期
5 周桂林;;大学生“沟通范式”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林区教学;2007年02期
6 谢劲心;;结构方程模型在政务窗口满意度调查中的应用[J];预防医学论坛;2011年09期
7 郭秀艳,聂晶;大学生实时距、空时距估计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3期
8 杨利利,方格;儿童时距认知的研究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4期
9 张志杰,黄希庭;预期式时距估计年龄差异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10 张志杰;黄希庭;;时距认知的年龄差异[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杰泰;Herbert.W.Marsh;孙晓燕;常建芳;;“开心”=“不开心”(反向计分)?—正反题目在测量上的结构方程分析[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关乐言;陈卫;;标准化间接效果在结构方程模型上的比较[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刘瑞光;黄希庭;;时距估计任务中的间断期望效应[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夏烨;;时距长度和任务复杂度对成人时距估计的影响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黄玉晶;张锋;水仁德;;时距估计的锚定效应及其机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杨晓慧;陶沙;;汉语儿童阅读模型的结构方程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钟姝;刘翔平;刘卫卫;;两种亚型注意缺损多动障碍儿童的时距估计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王磊生;熊承清;;主观幸福感结构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潘维;;女生情绪变化对完成文章听音任务中时距估计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刘瑞光;黄希庭;;短时距估计的标量特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志杰;时距估计年老相关差异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瑞光;短时距标量计时模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尹华站;视觉短时距加工的分段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柳春香;短时距估计中的重复刺激效应[D];西南大学;2010年
5 谈加林;时间洞察力中时间认知与体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慧芝;性格对居民收入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6年
2 欧阳乐;大学生手机依赖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3 张玉婷;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的时距知觉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曹志伟;自我损耗对时间感知的影响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5 刘鹏飞;4到7岁儿童时距概念的获得机制[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6 张明明;情绪对时距知觉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D];闽南师范大学;2017年
7 韩璀璀;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的时距估计特点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清霞;数字对空时距知觉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杨珍;时距估计范式与方法效应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张莹;疼痛条件下时距估计范式与方法效应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30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530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