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从接受美学角度探究儿童剧的注意偏向

发布时间:2020-02-11 00:57
【摘要】:儿童剧是深受少年儿童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其它艺术品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剧(child play)是以儿童为服务对象的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戏曲以及童话剧、神话剧、木偶戏、皮影戏等不同类型剧种的统称。 儿童剧通过特定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引导儿童向作品所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儿童也并不是被动和消极地静观,他们在观看过程中有着主动、积极、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只有客观地、深入地研究探索儿童在观看儿童剧时的接受心理及注意偏向等诸多因素,,才能促进观看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相对统一,以满足主体的需要,实现客体的价值。 本论文以儿童剧为素材,采用真实实验设计和眼动技术,探讨儿童对儿童剧人物的注意偏向特点,以期得到儿童观看儿童剧时的接受心理特点,旨在考察儿童剧中儿童接受心理的特点和规律,提出儿童剧创作的原则和策略。 论文分三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前言”,主要进行文献综述,分别从儿童剧起源,以往儿童剧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儿童剧接受心理的分析以及有关注意及注意偏向的研究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提出了本论文中认同的定义、维度以及整个研究设想;第二部分采用眼动实验的技术对儿童剧的注意偏向进行研究。本研究为2(主角vs非主角)*3(善良vs邪恶vs中性)*2(线索有效vs线索无效)被试内实验设计。首次注视时间、首次注视时长和总注视时间为因变量。采用加拿大SR Research公司的Eyelink2000眼动轨迹追踪仪作为研究工具,以儿童剧小会员为被试,选取最受儿童喜爱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儿童剧片段及主、配角的善、恶、中性人物共72张图片为实验材料,进行线索-靶子范式的眼动实验,探究5-7岁儿童对儿童剧人物的善恶及主配角的注意偏向。结果发现(1)儿童剧主角和配角上,角色为中性和邪恶时儿童观看首次注意时间没有显著差异;儿童对善良主角认知理解更好,反应时间更短;除邪恶角色外,儿童总体观看主角的时间更多。(2)在角色善恶性上,儿童对邪恶角色有注意偏向,出现了注意警觉。第三部分“结论”,对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对已有研究进行回顾,总结本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儿童剧的创作策略探析。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希文;;从革命的形式到文本科学的建立——20世纪中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本理论走向[J];黄海学术论坛;2011年02期

2 卢善庆;论龚自珍的美学思想的特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3 王晓烁;刘庆顺;;守法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王金胜;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视角及其归宿[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5 钱杭园;杨小微;孙文清;;农产品品牌传播模式及其创新[J];河北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6 邱杰;;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与发生认识论活动概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谭会恒;;从传播过程的模式理论分析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田春,孙辉;论康德艺术观的古典主义倾向[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张玉能;席勒论艺术的人类学根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王远坤;饮食之味觉及其美感[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雅如;徐展;;同时工作记忆负载对词-面孔Stroop效应的影响[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党跃武;;从知识交流到知识管理——新知识交流论纲[A];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枞;涂序彦;刘嘉;;注意-情绪协调的个性化信息推荐模型[A];2006年首届ICT大会信息、知识、智能及其转换理论第一次高峰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7 张次第;曹萌;;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8 杨艳珊;;伊莱休·卡茨传播思想研究[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9 冯炜;;社会场景:传播主体的心理场[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10 姜红;;作为“信息”的新闻与作为“科学”的新闻学[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张U

本文编号:25783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5783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5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