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想象群际接触干预对少数民族内隐偏见的影响及其次级转移效应

发布时间:2020-03-18 08:33
【摘要】:公众对于少数群体的偏见,大抵是由于刻板印象及缺少对少数群体的接触,导致对该群体缺乏深入了解,存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因此群际间接触一直以来都是减少群际间偏见最常见的干预措施之一,接触假说认为,在正确的条件下,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接触将会导致更积极的群际间关系。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在现实环境中,群际间接触往往难以实现。因此想象群际接触这一干预措施被提出,来减少群际间的偏见。在Turner等首次研究发现,想象群际接触可以使群际偏见显著减少后,不少研究者开始研究想象群际接触这一方法对偏见的干预。想象群际接触作为群际研究的一个崭新取向,正得到越来越多关注与重视。随着对群际接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接触效应,即群际接触产生的对外群体的积极态度可以转移到其他未直接接触的外群体中,该效应被称之为群际接触的次级转移效应(secondary transfer effect,STE)。STE效应不仅存在于直接接触中,也同样存在于间接的想象群际接触中。产生STE效应的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群际焦虑的减少与群际移情的产生,因移情的产生与群际焦虑的减少,从而使积极态度从直接接触的初级外群体转移到了未直接接触的次级外群体。同时,在STE效应中,初级与次级外群体的相似度也是一个关键影响因素。目前关于想象群际接触的次级转移效应的研究并不多,而国内的相关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中国的国情下理解想象群际接触次级转移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本土化研究,对于良好群际关系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群际接触理论作为依据,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国情,探讨想象群际接触的干预是否会对少数民族的内隐偏见产生影响,以及想象群际接触干预的次级转移效应在中国国情下是否存在,并探讨群际焦虑、群际移情与群体相似度与想象群际接触的次级转移效应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共包含三个子研究:研究一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随机选取西南大学大学生74名,其中男生35人,女生39人,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人数相当且男女比例均衡,实验组进行想象群际接触的干预,控制组进行无关想象,干预后使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实验组与控制组对某少数民族的内隐偏见。研究一旨在探讨想象群际接触的干预是否会使被试对该少数民族的偏见产生影响。研究二采用2(干预内容)×2(群体相似度)混合设计,随机选取西南大学大学生70名,其中男生34人,女生36人,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人数相当且男女比例均衡,实验组进行想象群际接触的干预,控制组不进行干预,干预后使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分别测量实验组与控制组对少数民族1(初级外群体)、少数民族2(高相似度次级外群体)与同性恋(低相似度次级外群体)的内隐偏见。研究二旨在探讨想象群际接触的干预对少数民族1的内隐偏见产生影响后,是否会产生次级转移效应,从而对与少数民族1相似度不同的少数民族2与同性恋群体的内隐偏见产生影响,以及次级外群体与初级外群体相似度不同时,次级转移效应是否有显著性差别。研究三选取研究二中实验组全部被试,填写群际焦虑量表与成人用基本移情量表,分为两部分进行想象群际接触干预的次级转移效应的中介效应分析。第一部分为想象群际接触干预产生的积极效应从少数民族1转移至少数民族2(高相似度次级外群体)时,群际移情与群际焦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第二部分为想象群际接触干预产生的积极效应从少数民族1转移至同性恋(低相似度次级外群体)时,群际移情与群际焦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三旨在探讨群际焦虑与群际移情这两个因素在STE中的作用。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想象群际接触的干预使被试对少数民族1(初级外群体)的内隐偏见减少,并产生了次级转移效应,使这一影响转移到了少数民族2(高相似度次级外群体)与同性恋群体(低相似度次级外群体)上,使被试对少数民族2与同性恋的偏见同样减少。2.想象群际接触的次级转移效应的产生,与初级和次级外群体间的相似度无关。3.当次级外群体与初级外群体相似度较高时,群际移情中的认知移情部分在STE效应中起中介作用,群际移情的情感移情部分与群际焦虑在STE效应中不起中介作用。当次级外群体与初级外群体相似度较低时,群际移情与群际焦虑在STE效应中均不起中介作用。
【图文】:

跨文化,一致性,方向


研究框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8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t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2 郝洁;;产业转移效应的理论探析[J];商业研究;2013年03期

3 韩蓉;王琦;;资源转移效应、劳动力分布与城市化[J];现代交际;2016年18期

4 陈汉林;孔令香;;美国对华反倾销出口转移效应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10期

5 刘文可;张熙;;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中的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2008年12期

6 何静;许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污染转移效应测度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2007年03期

7 严薇;赵宏宇;夏恩君;;国际产业转移效应影响因素分析及理论模型构建[J];商业时代;2009年30期

8 胡麦秀 ,严明义;反倾销保护引致的市场转移效应分析——基于中国彩电出口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10期

9 常泽华;王琦;;资源转移效应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贸实践;2017年04期

10 蔡珍美;;警惕反倾销的市场转移效应引致的贸易保护[J];市场论坛;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秋实;;态度改变中的威信转移效应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范兆斌;刘德学;;海归的动态技术转移效应: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A];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国际商务谈判分会场论文集[C];2014年

3 沈国兵;;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贸易效应:单一起诉与多重起诉情形[A];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论丛(2010)——第六届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研究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环京楼市产业转移效应初显[N];中国证券报;2017年

2 徐滇庆;房价高涨加剧贫富分化 财富转移效应助长泡沫经济[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3 记者 吴林;我市承接产业转移效应逐步显现[N];永州日报;2015年

4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沈伯平;理性看待TPP转移效应[N];人民日报;2016年

5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杨鸿;信息化背景下金融创新的风险转移效应[N];中国贸易报;2008年

6 万通证券研究所 齐春宇;外企上市的财富转移效应[N];证券时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杨舒;欧日EPA生效 最大自贸区诞生[N];国际商报;2019年

8 金敏华;“深圳工业园”河源现雏形 产业转移效应实现“三赢”[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9 李非;科学评价两岸产业转移效应[N];福建日报;2015年

10 本报特约撰稿人 张毅;全球生产转移助推中国出口[N];国际金融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郭英;人力资本影响FDI技术转移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2 王雷;上海信息产业中的FDI技术转移效应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3 于可慧;京津冀产业转移效应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

4 聂飞;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转移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5 傅素英;中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祺;想象群际接触干预对少数民族内隐偏见的影响及其次级转移效应[D];西南大学;2019年

2 陈凤彩;外商直接投资对华技术转移效应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3 杜娟;新股发行中财富转移效应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于淼;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投资创造与投资转移效应[D];外交学院;2007年

5 牛敏;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财富效应与财富转移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6 王颖瑞;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的实证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7 贾广森;产业转移效应评价及其区域政策取向[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姗;基于产业转移效应的内陆铁路集装箱场站多期选址优化[D];大连海事大学;2017年

9 蔡绍沈;陕西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效应分析[D];西安工程大学;2013年

10 钟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88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588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2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