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未来结果考量的影响因素:责任性和脑基础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0-03-19 08:40
【摘要】:未来结果考量(consideration of future consequence)是一种个体差异,指个体重视当前行为的远期结果并受该结果影响的程度。它通常被分为两个维度——未来结果考量-未来(对远期结果的重视)和未来结果考量-即时(对即时结果的重视)。对未来结果和即时结果的思考与权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小到个人的身体健康(是吃好吃但不利于未来健康的高热量食物还是和吃相对难吃的对健康有益食物),大到全社会甚至全世界的福利(是为了图一时的便利随地乱扔垃圾还是为了保护长期的生态健康而将垃圾扔到指定的地方)都离不开未来结果考量。未来结果考量和自我控制、延迟折扣等心理变量密切相关,也和饮食、环境保护等行为相关。未来结果考量对人类和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探索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它的发生与发展,但是具体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未来结果考量目前尚缺乏实证探讨。前人曾从理论上提出影响未来结果考量的因素可能包括执行功能、物质滥用、其他人格特质和年龄等个体差异以及脑神经基础,但这些因素是否能确实影响未来结果考量尚未得到实证支持。因此,本研究考虑针人格特质和脑神经基础对未来结果考量的影响展开两个研究。首先,虽然未来结果考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质,但它并不是持久不变的,而是可能受到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从人格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化似乎是可以预测的。因为未来结果考量作为一种较为具体的低阶人格概念,可能受到高阶的、更抽象的人格特质的影响,所以尽管它会随时间变化但仍能被某种高阶人格概念所预测。大五人格中的责任性因子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考察作为高阶人格概念的责任性是否能够跨时间预测未来结果考量。其次,既然责任性可能对未来结果考量具有跨时间预测作用,那么二者似乎可能存在相同的大脑结构。因为长久以来的观点认为人格与大脑结构有密切的联系,而责任性和未来结果考量似乎都和前额叶的功能有关。因此本研究同时也通过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考察了未来结果考量的脑结构基础,并进一步引入责任性建立中介模型。研究一为纵向研究,旨在考察大五人格的责任性维度是否能跨时间预测未来结果考量的两个维度。该研究数据来自本人参与的课题组大调查,被试为在校大学生,样本量为942,年龄跨度为18-27岁,平均年龄21.09(SD=1.07)其中363名为男生。纵向调查间隔为6个月,所有被试完成未来结果考量问卷和责任性分量表。研究结果显示,对未来结果考量-未来和责任性的交叉滞后分析显示,交叉滞后模型拟合良好(χ~2/df=2.393,RMSEA=.038,90%CI=[.032,.044],CFI=.970,TLI=.960,SRMR=.042)。路径分析显示,两个时间点的责任性都和未来结果考量-未来正相关(T1:r=.53,p.001;T2:r=.50,p.001),和未来结果考量-即时负相关(T1:r=-.31,p.001;T2:r=-.25,p.001)。交叉滞后效应显著,T1时间点的责任性能纵向预测T2时间点的未来结果考量-未来(β=.20,p.001),负向预测T2时间点的未来结果考量-即时(β=-.16,p.001)。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未来结果考量的脑基础,以及责任性在脑结构和未来结果考量之间的中介作用。该研究的被试均为在校大学生,共203名大学生参与了本次研究,年龄范围17-31岁,平均年龄为20.23岁(SD=1.93),其中104名女性。全脑层面的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结果显示未来结果考量-未来与双侧腹内侧前额叶(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VMPFC)的灰质密度正相关(x=6,y=57,z=7.5;cluster size=436mm~3,t=4.44,p.05);但是未发现过了矫正的未来结果考量-即时的相关脑区密度。本研究采用平衡的4折叠交叉验证(Balanced 4-Fold Cross-Validation)以及置换检验(Permutation Test)检验结果的稳定性。结果显示该结果较为稳定(观测值和预测值的相关r_0=.31,p.01;1000次置换得到的最大的r_j为.24,r_0.24,p.001,)。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责任性与该区域显著正相关(r=.21,p.05)且责任性与未来结果考量-未来显著正相关(r=.54,p.05),提示了中介模型存在的可能性。5000次抽样的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显示,责任性中介了腹内侧前额叶和未来结果考量之间的关系,即间接效应显著(β=.11,Boot SE=.03,95%BootCI=[.05,.18])腹内侧前额叶对未来结果考量的直接效应显著(β=.21,p.01)。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是11%。该结果显示,腹内侧前额叶的灰质密度可能通过责任性对未来结果考量-未来产生影响。由于没有发现未来结果考量-即时的相关脑区,因此没有检验未来结果考量-即时的中介模型。综上所述,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果表明:(1)责任性能跨时间正向预测未来结果考量-未来,负向预测未来结果考量-即时;(2)双侧腹内侧前额叶的灰质密度与未来结果考量-未来正相关,但尚未发现有脑区与未来结果考量-即时相关;(3)腹内侧前额叶的灰质密度除了直接对未来结果考量-未来产生作用之外,还通过责任性对其有影响,即腹内侧前额叶灰质密度越大,责任性越高,并进一步影响使得未来结果考量-未来越高。这些结果提示,责任性和腹内侧前额叶可能是未来结果考量-未来的影响因素,腹内侧前额叶能通过影响责任性预测未来结果考量-未来。该结果提示,大脑的结构可能会通过影响高阶的、具有生物学基础的人格来对一些低阶的具体的特质产生影响。总的来说,本研究丰富了对未来结果考量的影响因素的探索,为进一步了解未来结果考量的产生和变化机制提供了实证基础,同时提示了高阶人格在个体特质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图文】:

示意图,责任性,示意图,纵向预测


**p<.001图 1 责任性和未来结果考量-未来的交叉滞后示意图2.3 讨论据我们所知,,虽然很多横向的研究都发现了责任性和未来结果考量呈正相关,但目前尚未有研究致力于探讨责任性作为更高级的人格特质对未来结果考量的纵向预测作用。本研究引入交叉滞后模型检验责任性与未来结果考量的跨时间的关系。结果与假设一致,责任性能纵向预测 6 个月后的未来结果考量-未来,能负向预测 6 个月后的未来结果考量-即时。而未来结果考量的两个维度都无法预测 6 个月后的责任性。该结果与研究假设一致。未来结果考量-未来和未来结果考量-即时都与责任性横向相关,该结果和前人研究一致(Strathman et. al, 1994; Lafreniere & Cramer, 2006; Adams & Nettle, 2009;Gick, 2014)。如前言所述,责任性和未来结果考量在理论上具有相似的地方,二者都反映了个体为了追求远期目标而控制当前的诱惑。责任性的追求成就方面需要个体设定一个远期目标或假设一个远期结果并根据这个结果做出相关行为;而

示意图,示意图,灰质,密度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VMPFC)的灰质密度呈cluster size=436mm3,t=4.44,p<.05)。但是,未发现存量-即时的相关脑区密度。与未来结果考量-未来相关的为了检验多重线性回归结果的稳定性,本研究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在 4 折叠交叉验证中,观测值和预测置换检验显示,1000 次置换得到的最大的 rj为.24,且未来结果考量-未来和 VMPFC 的灰质密度的关系较为稳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8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敏岚,何捷;责任性投资——国外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软科学;2002年06期

2 杜宁;;证券监管机构的责任性治理[J];上海金融;2010年03期

3 宋周尧;论实践责任性[J];长白学刊;1992年05期

4 孟捷;;学生责任性体育课堂构建的路径及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年06期

5 汪永成;;加强政府责任性 提高市民满意度——香港特区“高官问责制”解读[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03年00期

6 黄雅

本文编号:2589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589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2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