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学习适应与主动性人格的关系:未来取向与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20-04-01 10:43
【摘要】:学习适应是指个体根据环境以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的心理和行为达到与学习环境相平衡的过程。以往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会受到主动性人格、未来取向、学习投入等积极心理变量的影响,但是它们之间的影响路径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学习适应与主动性人格的关系,以及未来取向与学习投入在学习适应与主动性人格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以河南省700名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主动性人格问卷、青少年未来取向量表、学习投入量表及大学生学习适应问卷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现状特点的研究以及大学新生学习适应与主动性人格、未来取向、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的均值高于总分的中位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表明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情况较好;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水平在性别、专业、是否学生干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女生的学习适应水平显著性好于男生,文科专业学生的学习适应显著性好于理科专业,学生干部的学生适应水平显著性好于非学生干部。(2)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与主动性人格、未来取向、学习投入呈现两两显著性正相关,且主动性人格可以显著性正向预测未来取向、学习投入、学习适应,未来取向可以显著性正向预测学习投入,学习投入可以显著性正向预测学习适应。(3)主动性人格可以通过学习投入影响学习适应,学习投入在二者之间呈部分中介作用;且主动性人格可以依次通过未来取向、学习投入影响学习适应,未来取向与学习投入在学习适应与主动性人格之间呈序列中介作用。
【图文】:
图 1 青少年未来取向心理结构3.2 未来取向的测量工具对未来取向的测量方式包括问卷问卷法、投射法、圆环测验、讲故事技术和完成故事技术。问卷法是一种直接测量的方法,虽然可能具有社会称评效应的存在,但是由于其简便易行,可以进行团体施测,短时间内可以收集到大量的数据,而且其信效度可以经过时间的考验,因此问卷法是主要的测量方法,而另外的几个间接测量的方法由于其施测的繁琐,每次测验只能针对一个个体,而且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它们的实用性遭到很大的质疑,下面将简单的介绍这几种测量工具。3.2.1 未来时间取向量表Gjesme(1979)编制了未来时间取向量表,量表有卷入、期望、速度和占据 4 个维度,共 14 个项目,,采用 4 点计分,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它主要测量个体对
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图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48
本文编号:2610347
【图文】:
图 1 青少年未来取向心理结构3.2 未来取向的测量工具对未来取向的测量方式包括问卷问卷法、投射法、圆环测验、讲故事技术和完成故事技术。问卷法是一种直接测量的方法,虽然可能具有社会称评效应的存在,但是由于其简便易行,可以进行团体施测,短时间内可以收集到大量的数据,而且其信效度可以经过时间的考验,因此问卷法是主要的测量方法,而另外的几个间接测量的方法由于其施测的繁琐,每次测验只能针对一个个体,而且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它们的实用性遭到很大的质疑,下面将简单的介绍这几种测量工具。3.2.1 未来时间取向量表Gjesme(1979)编制了未来时间取向量表,量表有卷入、期望、速度和占据 4 个维度,共 14 个项目,,采用 4 点计分,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它主要测量个体对
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图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缙;秦启文;;主动性人格的时间观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商佳音;甘怡群;;主动性人格对大学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方来坛;时勘;张风华;;中文版学习投入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6期
4 解登峰;谢章明;;大学生学习适应及其与人格变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11期
5 孙慧玲;;理想、信仰的生成及其关系思考[J];理论探索;2008年02期
6 冯廷勇;苏缇;胡兴旺;李红;;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6年05期
7 杨艳玲;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8 吕厚超,黄希庭;时间洞察力的理论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9 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年01期
10 王滔;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透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邹小勤;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厦门大学;2013年
2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10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610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