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对负性评价恐惧的内隐态度及其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9 10:49
【摘要】:目的:社交焦虑主要是指个体在与其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消极的情绪体验。以往的研究表明社交焦虑不仅会影响人们正常的社会交往,损害人们的心理健康还会损害人们的生理健康(Dan,1996;Buckner et al.,2008),社交焦虑已成为当今世界继抑郁和酗酒之后排行第3位的精神健康问题。负性评价恐惧(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FNE)是社交焦虑的核心特征,因此,对负性评价恐惧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社交焦虑的了解,从而更好的对社交焦虑进行早期的预防和干预。从现有的对负性评价恐惧的研究来看,大部分的研究都聚集在外显层面,很少有从内隐层面对负性评价恐惧进行探讨。鉴于此,本研究以高社交焦虑大学生为被试,考察其对负面评价恐惧的内隐态度及其与外显态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内隐负性评价恐惧的情境效应及对内隐负性评价恐惧的干预措施。方法:本研究包括三个实验。实验一首先采用简明负性评价恐惧量表、交往焦虑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以及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筛选出符合实验要求的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被试60人,之后采用经典的情感错误归因程序范式(AMP)探究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对负性评价恐惧的内隐和外显态度以及两种态度间的关系。其中内隐态度采用2(组别:高社交焦虑者组,低社交焦虑者组)×3(启动刺激类型:正性评价词,中性词,负性评价词)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外显态度采用2(组别:高社交焦虑者组、低社交焦虑者组)×2(启动刺激类型:正性评价词,负性评价词)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两种态度的组别都为被试间变量,启动刺激类型都为被试内变量,其中内隐态度的因变量为对目标刺激(无意义字母组合)的评分等级,外显态度的因变量为对正负评价词的评分等级。实验二选取高社交焦虑大学生90人,采用3(情境刺激类型:能力积极词,能力消极词,中性词)×2(内隐启动类型:负性评价词,正性评价词)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情境刺激类型为被试间变量,内隐启动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对目标刺激(无意义字母组合)的评分等级。实验三选取64名高社交焦虑大学生,采用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范式(EC)和内隐联想测验(IAT),通过比较干预前后IAT效应值的变化情况,探讨EC技术对高社交焦虑大学生负性评价恐惧内隐态度干预的有效性。结果:(1)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对负性评价词的内隐评分显著低于对正性评价词和中性词的内隐评分;(2)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对负性评价词的内隐评分显著低于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对负性评价词的内隐评分;(3)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对负性评价词的外显评分显著高于内隐评分,而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对负性评价词的外显评分和内隐评分不存在差异;(4)能力积极情境下被试对负性评价词的内隐评分显著高于能力消极情境和中性情境;(5)干预训练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IAT效应值的变化量差异显著,实验组IAT效应值的变化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1)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对负性评价恐惧均存在消极的内隐态度,且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对负性评价恐惧的内隐态度更消极;(2)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对负性评价恐惧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存在分离现象,而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对负性评价恐惧的两种态度趋于一致;(3)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对负性评价恐惧的内隐态度具有情境效应,在能力积极情境下其对负性评价的内隐恐惧要显著低于中性情境和能力消极情境;(4)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可以有效干预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对负性评价恐惧的内隐态度。
【图文】:
1.3.3 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关系当前,社会认知领域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人们对同一个目标既可以持有外显的态度又可以持有内隐的态度,被 Wilson, Lindsey 和 Schooler(2000)称之为双重态度 (Dual attitudes) 外显态度是指那些我们可以反思和有意识赞同或反对的态度,它会受到社会赞许性效应的影响;而内隐态度则是指通过内省反思未经过意识加工的过去经验的痕迹,它调节着人们对社会对象支持或反对的认知 情感和行为倾向(Greenwald & Banaji, 1995) 有时,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会达成一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但有些时候,它们可能又会显现出分离的趋势(Nosek, Banaji, & Greenwald, 2002) 我们不把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其中任何一种态度看做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真实态度,而是把这两种态度共同当做区分不同事物的有效指标 目前,研究者对于内隐和外显态度关系的研究大多从研究工具着手,通过分析直接的外显测量结果和间接的内隐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这种研究方法在心
图 2 知觉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隐态度的情境因素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持有消极的态度(Jelenec & Steffen, 2005; Slotterback & Saarnio,1996) 人实际上持有中性态度,,但会因情境cherer(2009)采用 AMP 范式对老年人加入了情境这一变量,结果表明人们变化而变化 Casper(2011)等人采人和老年人的年龄刻板印象激活是否板印象的激活与否会受到情境的影响显态度的研究中发现,在培养肉积极受与培养肉相关的积极信息时,人们也说明了人们对某一对象的内隐态度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48.3
本文编号:2670779
【图文】:
1.3.3 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关系当前,社会认知领域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人们对同一个目标既可以持有外显的态度又可以持有内隐的态度,被 Wilson, Lindsey 和 Schooler(2000)称之为双重态度 (Dual attitudes) 外显态度是指那些我们可以反思和有意识赞同或反对的态度,它会受到社会赞许性效应的影响;而内隐态度则是指通过内省反思未经过意识加工的过去经验的痕迹,它调节着人们对社会对象支持或反对的认知 情感和行为倾向(Greenwald & Banaji, 1995) 有时,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会达成一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但有些时候,它们可能又会显现出分离的趋势(Nosek, Banaji, & Greenwald, 2002) 我们不把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其中任何一种态度看做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真实态度,而是把这两种态度共同当做区分不同事物的有效指标 目前,研究者对于内隐和外显态度关系的研究大多从研究工具着手,通过分析直接的外显测量结果和间接的内隐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这种研究方法在心
图 2 知觉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隐态度的情境因素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持有消极的态度(Jelenec & Steffen, 2005; Slotterback & Saarnio,1996) 人实际上持有中性态度,,但会因情境cherer(2009)采用 AMP 范式对老年人加入了情境这一变量,结果表明人们变化而变化 Casper(2011)等人采人和老年人的年龄刻板印象激活是否板印象的激活与否会受到情境的影响显态度的研究中发现,在培养肉积极受与培养肉相关的积极信息时,人们也说明了人们对某一对象的内隐态度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4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永斌;王文文;孟崇峥;;高校研究生对残疾人内隐态度的情景效应[J];中国特殊教育;2015年06期
2 兰晓芳;张锦坤;;负面评价恐惧的性别差异:基于内隐和外显测量的比较[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01期
3 姚雨佳;杨剑青;张晓英;;大学生内隐老化刻板印象的情境效应[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4 张伟;丁凤琴;;大学生内隐助人态度的情境效应[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年04期
5 陈芸;钟毅平;;大学生的内隐自我正面偏见及其增强[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3期
6 任娜;佐斌;汪国驹;侯飞翔;;美德情境下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02期
7 任娜;佐斌;;测量内隐态度的情感错误归因程序[J];心理科学;2012年02期
8 刘肖岑;桑标;窦东徽;;人际/非人际情境下青少年外显与内隐的自我提升[J];心理学报;2011年11期
9 王晓丽;芦咏莉;栾子童;钟珩;;中学教师师生冲突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比较研究[J];教育学报;2010年04期
10 刘洋;张大均;;评价恐惧理论及相关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洋;大学生内隐负面评价恐惧及其干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高旭辰;内隐联想测验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707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670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