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付出感对亲密关系质量的影响及原因探讨

发布时间:2020-07-17 19:06
【摘要】:付出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感受,但我们对它的概念内涵又知之甚少。国外关于付出的研究大多从公平理论的角度出发,将付出和回报合并在一起研究,并将两者看成是一种交换行为。认同公平理论的研究者认为,个体在亲密关系中也会比较双方的付出和回报是否公平,只有当个体在关系中感到既没有多得也没有少得的情况下,才认为关系是最令人满意的;如果人们在关系中体验到不公平感,则会产生压力或对关系有更多的不满意。个体通常采取修复心理的不公平感、追求实际的公平和离开不公平的关系三种方式来处理亲密关系中的不公平。但有研究者认为并非所有个体都会在亲密关系中计较付出和回报的公平。有研究者提出共有应答性可以解释亲密关系中的付出。他们认为,人们在亲密关系中总是会以促进伴侣幸福、满足伴侣真正的需要的方式为伴侣付出,即使在关系到自身利益的时候也很少关注自己。共有应答性强调的是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情感体验,而非付出和回报的公平,如果在付出后要求回报,这反而是不被伴侣所接受的。很明显,国外公平理论和共有应答性对亲密关系中付出的解释是不一致的。我国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倡导人们为他人付出和奉献,但目前关于亲密关系中的付出相关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本研究旨在以集体主义文化为背景探讨人们对亲密关系中付出的认识和评价,即探讨集体主义背景下亲密关系中的付出感,以及付出感与亲密关系满意度和承诺度的关系。此外,本研究根据已有研究结果探讨了影响亲密关系中付出感的因素。本研究通过文献整理、访谈和专家咨询,确定了付出感的操作性定义,并将付出感划分为认知付出、情感付出和行为付出三个维度。研究1严格按照问卷编制的程序,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统计分析编制出测量付出感的问卷,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研究2和研究3,使用自编的付出感问卷、投入模型量表的三个分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等,对459名恋爱时长有3个月及以上的被试施测,分别探讨了影响付出感的因素,以及付出感与亲密关系质量(亲密关系满意度和承诺度)的关系。研究4采用恋人参照效应的实验范式探讨了付出感对亲密关系承诺度产生正向预测作用的原因。本研究的主要创新:首先,这是一项原创性的研究,前人针对付出的研究多是在西方个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目前尚未见到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探讨亲密关系中付出感的相关研究。其次,使用结构化的研究方式,探讨了付出感对亲密关系的影响,证明了付出感并非是扼杀亲密关系的元凶。最后,本研究认为在亲密关系中的付出感的研究中,共有应答性比公平理论更适合解释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亲密关系中的付出,丰富了付出感研究的理论内容。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自编的付出感问卷,包含认知付出、情感付出和行为付出三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各指标都符合心理测量的统计学标准,可以用来测量亲密关系中的付出感;(2)付出感的可能影响因素:付出感受依恋类型的影响,焦虑依恋类型与付出感呈显著正相关,回避依恋类型与付出感未发现显著相关。此外,亲密关系度和恋爱时长与付出感相关不显著;(3)付出感对亲密关系质量的影响:付出感可以正向预测亲密关系承诺度,但不能预测亲密关系满意度;(4)恋人参照效应可以解释付出感正向预测亲密关系承诺度,高付出感的被试会表现出恋人参照效应,而低付出感的被试则未表现出恋人参照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42
【图文】:

自我参照,条件,鲁迅,多重比较


5 研究四 付出感对恋人参照效应的影响验力为 0.926。事后多重比较(Bonferroni)表明,恋人参照条件(M=0.739,SD=0.和自我参照条件(M=0.723,SD=0.026)差异不显著,p=0.517;恋人参照条件迅参照条件(M=0.639,SD=0.038)差异显著,p<0.001;自我参照条件和鲁迅条件差异显著,p=0.003。综上所述,在 R 指标上,低付出感的被试表现出恋参照效应,而高付出感的被试并未表现出恋人参照效应。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爱保;刘沛汝;张彦驰;尹玉龙;;老年人的朋友参照效应[J];心理学报;2015年09期

2 彭文会;黄希庭;;基于中庸-和谐的人际幸福感[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3 尹华站;苏琴;黄希庭;;国内十年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内容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4 周丽;苏彦捷;;实际亲密度对恋人参照效应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8年04期

5 张洪;王登峰;杨烨;;亲密关系的外显与内隐测量及其相互关系[J];心理学报;2006年06期

6 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J];心理学报;2006年03期

7 管延华;迟毓凯;;自我参照与朋友参照对人格特质记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年02期

8 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9 刘新明,朱滢;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10 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丽;恋人参照效应的个体差异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598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7598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6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