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父亲参与教养对小学生攻击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母亲育儿压力的中介效应

发布时间:2020-07-25 15:37
【摘要】:攻击行为是童年中期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往研究表明,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攻击行为有重要作用,但对父亲参与教养的测量侧重于与儿童的直接互动。父亲参与教养由多维度构成,不仅包括与儿童的互动,还包含其他间接参与教养的形式。因此父亲参与教养是如何对小学生攻击行为起作用的还有待深入探讨。本研究深入考察父亲参与教养对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母亲育儿压力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利用同伴提名法、父亲投入教养问卷、育儿压力指数简表对大连市某小学604名1~6年级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其中男生345名,女生256名。使用Mplus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依次对模型进行检验,各模型拟合结果均良好,结果表明:(1)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攻击行为显著负相关,与母亲育儿压力显著负相关,母亲育儿压力与儿童攻击行为显著正相关。(2)父亲参与教养及其互动性、可及性、责任性三个维度对小学生攻击行为均具有负向预测作用。(3)母亲育儿压力在父亲参与教养与小学生攻击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母亲的育儿愁苦和亲子互动失调在父亲参与教养互动性、可及性、责任性与小学生的关系攻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母亲育儿愁苦在父亲参与教养互动性、可及性、责任性与小学生的身体攻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父亲参与教养及其不同维度对小学生攻击行为的重要作用,以及父亲参与教养有利于降低母亲育儿压力,进而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本研究验证了父亲和母亲对儿童攻击行为的联合作用,对干预小学生的攻击行为以及父母共同养育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48
【图文】:

父亲,攻击行为,母亲,小学生


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模型如图2.1 所示。假设 1:小学生父亲参与教养、母亲育儿压力、攻击行为在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假设 2:父亲参与教养及其各个维度都能直接负向预测小学阶段儿童的攻击行为;假设 3:母亲育儿压力在父亲参与教养与小学生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父亲参与教养可能通过降低母亲育儿压力来减少小学生的攻击行为。图 2.1 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模型

路径系数,模型,攻击行为,小学生


任性 1029.591 597 .035 .039 .94压力在父亲参与教养与小学生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考察父亲参与教养对小学生攻击行为预测作用的内部机制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流程,在模型 1 的基础上,加入母亲育模型 5。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状况较好(χ2=7553.8SRMR=.044,TLI=.904,CFI=.908);父亲参与教养显著负亲育儿压力,母亲育儿压力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攻击行为参与教养对小学生攻击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有所降低但依部分中介作用(具体参数见图 4.1)。采用 Bootstrap 法进行育儿压力的中介效应量为-0.181(p<0.001),而直接效应-0.38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 47.4%。这一结果表明,从总过降低母亲育儿压力来减少小学生攻击行为。

模型图,模型,中介效应,互动性


父亲参与教养对小学生攻击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母亲育儿压力的中介效应为了进一步解析母亲育儿压力的中介作用,以父亲的互动性为自变量,以母亲育儿愁苦、亲子互动失调、困难儿童为中介变量,以儿童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为因变量,构建模型 6。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状况较好(χ2=3102.360,df=2014,RMSEA=.030,SRMR=.041,TLI=.935,CFI=.939)。由图 4.2 和表 4.10 可见,母亲的育儿愁苦(中介效应量为-0.128)和亲子互动失调(中介效应量为-0.082)在父亲的互动性与儿童的关系攻击之间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但是在父亲的互动性与儿童的身体攻击之间只有母亲的育儿愁苦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131)。上述结果表明,父亲的互动性可以通过降低母亲的育儿愁苦和亲子互动失调来减少儿童的关系攻击,而母亲育儿愁苦的降低也减少了儿童的身体攻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腾飞;张继生;周惠新;;格斗对抗性运动对抑制练习者攻击行为的理论研究[J];武术研究;2017年02期

2 赵科;陈春莲;;西南地区大学生攻击行为现状与应对策略研究[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胡美玲;;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应对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年03期

4 陈方超;攻击行为的对象性[J];文教资料;2005年32期

5 余晓洁;;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15期

6 王磊;杨肖;王磊博;胡家莉;冉秋黎;;青少年消极情绪与攻击行为研究述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年25期

7 宋建鹏;刘传新;;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8 夏莹;戢汉斌;朱长才;戢红英;;在校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年03期

9 翟清艳;;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年13期

10 杨素芳;;精神科住院患者暴力攻击行为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丝语;王昊;李娜;张志莹;许昭;;身体活动对大学生抑制能力与攻击行为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会后版)[C];2018年

2 王玉超;白春明;;暴力攻击行为与神经递质关系的研究[A];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C];2016年

3 韩斌;张文新;陈光辉;李春;;家庭教养方式在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儿童攻击行为关系中的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叶诗敏;;父母体罚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5 朱星星;王康程;邱江;;检验一般攻击模型:个体的情绪、认知和人格因素对攻击行为的影响[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6 马效芝;;精神科护士遭受患者攻击行为的感知、态度及行为现状调查[A];河南省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2011年

7 王文菊;;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初期攻击行为风险评估与护理干预[A];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林;祝阳君;刘枫;;网络集群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9 李彦儒;褚跃德;;运动道德推脱对大学生运动员攻击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10 侯璐璐;江琦;王焕贞;李长燃;;特质愤怒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以及认知重评的调节作用[A];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翁晖亮;矫治儿童攻击行为[N];健康报;2003年

2 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心理科主任 翁晖亮;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与对策[N];中国医药报;2000年

3 安康职业中专 唐玉梅;中职生攻击行为的分析与矫正[N];安康日报;2007年

4 陈燕琳;怎样矫正孩子攻击行为[N];大众卫生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王纯 特约记者 班雁萍;半数儿童有攻击倾向[N];健康时报;2004年

6 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 位照国 刘铁榜;血色迷雾背后的心理学思考[N];健康报;2010年

7 ;天融信: 高效应对四类攻击行为[N];计算机世界;2006年

8 唐安平;被动——攻击行为 心理扭曲的反映[N];健康报;2003年

9 汪智慧;远离愤怒与孤独[N];健康报;2003年

10 艾 非;让孩子远离“战争”[N];大众科技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振宏;青少年情感风格与攻击行为[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新学;工读学校学生执行功能及其与攻击行为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孙连荣;社会偏见对攻击行为影响的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姚秀钰;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风险评估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5 王莉;网络多步攻击识别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靳宇倡;工作场所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罗艳红;犯罪群体的人格特征及其行为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8 张爱芳;基于扩展有向图的复合攻击模型及检测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高丽;中小学生自我调节特点及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黄娟;中国农村9-18岁中小学生Buss-Warren攻击问卷修订及标准化常模研制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媛;PSD-95信号通路在大鼠攻击行为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2 高嘉涛;疼痛引发攻击行为的心理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3 钟瑶;自我损耗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复愈性环境的调节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4 崔健;中学生攻击行为及其与人格特质、生活事件的关系[D];河北大学;2017年

5 胡艳霞;愤怒沉思、宽恕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6 朱进慧;父亲参与教养对小学生攻击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母亲育儿压力的中介效应[D];辽宁师范大学;2018年

7 李琛;3-6年级小学生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D];扬州大学;2018年

8 王自鑫;社会拒绝引发攻击行为:心理预期的调节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9 于骏杰;小学体育活动中攻击行为的教学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10 宋伟;小学六年级孤儿攻击行为现状及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700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7700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4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