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积极情绪团体辅导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0 10:52
   情绪对个体的行为有重要影响。中职生正值青春期,他们情绪不稳定,自身尚未成熟,在日常生活中,消极情绪体验较多,影响其身心健康。本研究通过激发中职生积极情绪以促进亲社会行为,为中职生适应社会和心理健康提供指导。研究采用《积极-消极情绪量表》和《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对河南某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测量,探究中职生积极情绪与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及两者的关系;基于研究一,研究二征集40名被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人,一个为实验组,另一个为对照组,运用自编的积极情绪团体辅导课程,对实验组开展8次团体辅导活动,以考察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效果。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中职生的积极情绪在性别、是否是班干部、家庭氛围是否和谐以及家庭所在地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独生子女与否、是否留守以及年级上并未出现显著差异。(2)中职生亲社会行为在性别、是否是班干部以及家庭所在地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独生子女与否、留守与否、家庭氛围是否和谐以及年级上并未出现显著差异。(3)中职生积极情绪与亲社会行为各维度及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积极情绪可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积极情绪维度得分与亲社会行为总分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71.587+0.608x。(4)本研究设计的积极情绪团体辅导课程干预效果良好,实验组的亲社会行为得到显著提升。
【学位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B842.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积极情绪
        1.3.2 亲社会行为
        1.3.3 积极情绪与亲社会行为两者的关系研究
第二章 中职生积极情绪与亲社会行为状况及关系探究
    2.1 研究设计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假设
        2.1.3 研究对象
        2.1.4 研究工具
        2.1.5 研究方法与程序
    2.2 研究结果
        2.2.1 中职生积极-消极情绪的总体状况
        2.2.2 中职生积极-消极情绪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2.2.3 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总体状况
        2.2.4 中职生亲社会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2.2.5 中职生积极情绪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2.3 分析与讨论
        2.3.1 中职生积极情绪的整体情况的分析与讨论
        2.3.2 中职生积极情绪在人口学变量上差异的分析与讨论
        2.3.3 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整体状况的分析与讨论
        2.3.4 中职生亲社会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差异的分析与讨论
        2.3.5 中职生积极情绪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积极情绪促进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干预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与程序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工具
        3.2.3 研究假设
        3.2.4 实验设计
        3.2.5 研究步骤
        3.2.6 数据处理
    3.3 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3.1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3.3.2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现实依据
        3.3.3 团体辅导方案的实施
    3.4 干预结果
        3.4.1 中职生积极情绪的干预结果比较
        3.4.2 团体辅导后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结果比较
        3.4.3 实验组的课程反馈结果
    3.5 干预研究的分析与讨论
        3.5.1 积极-消极情绪和亲社会行为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得分差异的分析与讨论
        3.5.2 达到干预效果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4.2.1 创新
        4.2.2 不足
    4.3 展望与建议
        4.3.1 展望
        4.3.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积极——消极情绪量表(PANAS)
    附录2 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PTM)
    附录3 课程反馈表
    附录4 团体契约书
    附录5 团体辅导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金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研究——以张家口市部分高校为例[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2 韩红;梁丽玲;;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0年01期

3 朱止丰;白丽华;;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刘文雯;;农村留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月刊;2018年07期

5 冯翠仙;李杨柳;;大学生父亲在位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J];校园心理;2019年01期

6 谢婧;郑春东;;钦佩感与群体关系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年06期

7 郑琳;孙妍;田悦;李伟;梁晓亮;;理工科大学生之间亲社会行为倾向差异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27期

8 宋洁;;公共德性教育意义探析——基于亲社会行为与公共德性的现实[J];当代教育科学;2019年04期

9 方建东;常保瑞;;怀旧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年03期

10 彭小平;田喜洲;郭小东;;组织中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银莹;人际同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脑基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胡金生;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3 迟毓凯;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全海英;体育活动发展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朝阳;亲社会视频游戏影响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心理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罗俊;亲社会行为情境依赖性的检验[D];浙江大学;2015年

7 魏真瑜;博弈中的亲社会从众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8 熊猛;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特点、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9 周兴驰;状态猜疑及其在组织中影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10 尹霞云;儿童与父亲的关系:影响因素及儿童的心理适应[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贝琪;个人规范激活预测亲社会行为的多重中介机制[D];浙江大学;2019年

2 胡少贤;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人际信任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D];沈阳师范大学;2019年

3 陈登辉;不同类型自恋者在公开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4 张益菡;特质正念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9年

5 陈苏雨;大学生奉献感和移情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6 曹珍萍;积极情绪团体辅导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9年

7 常春;公益传播中英雄文本的共情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8 肖月;青少年同伴团体的亲社会行为同质性及原因[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9 魏超;情绪智力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10 罗艺文;社会阶层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350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8350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6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