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儿童的注意瞬脱实验研究
【学位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842.3
【部分图文】:
第 2 章 文献综述等(1998)将其定义为lag 1节省现象,以便更好的揭示注意在时间维度上的有限性(吴瑕, 张明, 2011)。Visser, Bischof和Di Lollo(1999)给lag 1节省现象的操作定义为:当T2在Lag 1的辨识率高于辨识率最低点5%时,说明产生lag 1节省现象。当T2在T1后500ms呈现时,T2/T1的辨识率将恢复到T1的辨识率,两者无显著差异(陈江涛, 唐丹丹, 刘聪丛等, 2014)。
21开始恢复,由于实验设计的限制,直到 lag7 仍然处于增长状态,这与假设 3 相符。图4-2 两组被试在T2不同位置的识别率4.1.4 讨论实验 1 未对 RSVP 实验范式进行控制,测量在基线条件下的注意瞬脱现象,比较两组儿童在 T1 识别率、T2 识别率以及注意瞬脱现象的变化趋势。在本实验中,组别和 T2 呈现位置为自变量,T1、T2 识别率为因变量。(1)两组被试在T1 的识别率无明显差异,假设 1 得到验证。ADHD 儿童在知觉加工过程中功能正常,注意的选择方面不存在障碍,产生注意瞬脱现象不是偶然因素,在只识别一个目标刺激时与正常被试相差无几。符合两阶段理论(Chun & Potter, 1995)假设,并行加工阶段容量较大,目标刺激能够迅速准确的识别;而序列加工阶段容量有限
图4-4 T1不同呈现时间下两组被试对T1的识别率 T2 的识别率内变量 T1 呈现时间设置为 70ms 或 210ms,组内3,lag6;组间变量组别为正常儿童和 ADHD 儿童分析。两组被试在 T1 不同呈现时间,T2 不同呈。经检验,满足协方差矩阵齐性的假设,结果见表呈现时间 Mauchly's W=1,T2 不同呈现位置 M1 不同呈现时间与 T2 不同呈现位置 Mauchly's W=假设,T2 不同呈现位置 Greenhouse-Geisser 为 同呈现位置 Greenhouse-Geisser 为 0.932。进一步组被试在 T2 不同呈现位置、T1 不同呈现时间识=10.992**; lag2T70, F=2.458; lag3T70, F=3.422; la01*; lag2T210, F=1.492; lag3T210, F=2.175; lag6T2测量方差分析见表 4-10,结果表明,本研究中,p=0.086),表明 ADHD 儿童和正常儿童在 T2 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慧;;基于学校综合干预对ADHD儿童症状改善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36期
2 王慧;;学校综合干预对ADHD儿童症状改善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年04期
3 吉力;;冲突水平对ADHD儿童干扰控制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8年03期
4 刘欣;季忆婷;李生慧;江帆;沈晓明;马骏;李斐;;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年08期
5 邹华;姜华;辛晓昱;周长虹;匡桂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及其父母的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年03期
6 吴佳欐;顾美珍;陈淑梅;陈伟;倪坤;徐宏鸣;张艳平;张泓;李晓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7年04期
7 王建忠;罗英;王莉丽;龚建芳;;不同性别ADHD儿童的临床特征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年21期
8 邵志彦;;22例儿童多动症(ADHD)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年10期
9 叶新华;陈虹;张倩;王璐;康曦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认知水平及均衡性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年02期
10 陈艳;陆海萍;巫瑛;张郦君;史晓燕;;不同类型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丹;酞酸酯暴露、神经递质通路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关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2 周荣易;安神定志灵及黄芩苷调控ADHD动物模型突触体多巴胺生成、释放及清除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3 李梦瑶;ADHD症状及功能损害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与信效度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黄雪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相关因素、临床表现特征、尼古丁烟碱受体α4亚单位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吴孝苹;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的评估、诊断和认知功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汪惠丽;儿童血铅水平与ADHD关系及药物防治铅中毒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熊忠贵;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综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耿耀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冲动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心理干预[D];中南大学;2006年
9 唐彦;中药复方治疗儿童多动症(ADHD)的系统评价、证治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田慧;滋肾调肝法治疗ADHD共患TD及其中枢单胺类机制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义山;静宁颗粒联合小儿推拿治疗ADHD临床疗效评价及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2 程浩;ADHD儿童的注意瞬脱实验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年
3 宋宇尘;基于微透析技术探讨安神定志灵对ADHD模型动物前额叶NE、DA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4 王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灰质体积的形态学研究及3D-ASL在ADHD的初步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5 付蕾;基于体感互动技术的ADHD儿童执行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6 范琼丽;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检出率及其共患病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
7 陈昱翀;学龄前ADHD和DBD儿童的执行功能[D];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
8 郑庆梅;ADHD治疗依从性与决策模式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9 吴芜君;小学ADHD儿童生态评价指标研究与干预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10 卢小群;不同情绪状态下ADHD儿童注意网络功能特点的实验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37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837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