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对不可见对象的二级自动观点采择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3 09:07
   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指从他人的视角看待世界,是人们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的重要基础之一。传统的心理理论研究主要采用错误信念等范式外显地要求人们判断他人的观点,发现观点采择是一个相对较慢、消耗认知资源、需要执行功能参与的复杂社会行为。然而,近期采用新型范式的研究发现,人们不仅可以在明确指示下推理他人的信念,而且可以在没有明确任务要求的情况下,自动将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登记表征。甚至在自身观点与他人观点冲突时,会表现出对当前任务的干扰,即使他人观点与任务无关。此类现象被称为自动观点采择(automatic perspecitve-taking)。然而,以上研究均局限于观点采择对象可见的场景。日常生活中,他人的视觉形象常常由于遮挡、眼跳、运动等原因暂时离开我们的视野,但他人的观点仍对社会交互有重要意义。目前,仅有一项研究探讨了暂时不可见对象的一级观点采择机制,尚无研究涉及其二级观点采择。二级观点采择与一级观点采择在认知机制和发展规律上存在显著区别,一级相关的研究结论无法直接推广。因此,本研究针对不可见对象的情景,探讨人们进行二级自动观点采择的倾向,并考察不同情景对此现象的影响。笔者通过三个实验系统探讨了不同场景下人们对不可见对象进行二级自动观点采择的倾向。实验通过视频材料向被试呈现被遮挡的人,以及以不同方式离开场景的人,通过自由作答范式测量被试采择对方观点的倾向,并以无人场景作为比较的基线。实验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在遮挡和离开条件下,相较于无人条件,被试有较高比例从他人视角回答问题,表明人们自动采择了不可见对象的观点;(2)在不同的离开条件下,人们对不可见的离开对象的自动观点采择倾向有所不同,说明社会情景会调节观点采择效应;(3)他人离开后是否能看到当前情景,对人们自动采择观点有重要影响。上述结果表明,人们会自动采择暂时不可见对象的观点,在自我与他人的观点冲突时克服自我中心倾向,考虑从对方视角会如何看到同一事物的不同一面。而且,社会认知系统会综合考虑他人的空间位置、视线阻隔、社会关系等因素进行二级观点采择。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B842
【部分图文】:

错误信念,心理理论,范式,主角


应当检验其推测他人错误信念(false?belief)的能力。??erner?(1983)采纳上述哲学家提出的建议,创造出新的心理验材料故事中的主角对于特定物品的存在地点持有错误者(perceiver)对于相应物品的存在地点持有真实信念(true?b念和故事主角的信念明确区分开来。实验中常见的故事主角(萨利,左侧人物)将一件物品(例如皮球)放在一名角色(安妮,右侧人物)在一旁观看。然后萨利离开时,安妮会把物品移动到另一个地点(例如盒子中)。到场景中。此时,观点釆择者被要求回答萨利会去哪个者理解萨利的行为是基于萨利自身的信念,而并非基于为萨利会去篮子中而非盒子中寻找皮球,即萨利会按照

错误信念,范式,信念


将预期注视范式与错误信念测验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自动观点采择研究。??实验使用影片向成人被试呈现典型的萨利-安妮故事,在不同条件下主角对特定物品??的存在地点分别持有真实信念和错误信念(图1.2)。真实信念条件作为错误信念条件的比较??6??

虚拟人物,观点,范式,错误率


且在与任务无关的情况下加工他人的观点。实验中,每个试次向成人被试呈现一个房间,??房间中央站着一个虚拟人物(avatar)面朝左右任意一面墙,左右两面墙上会随机出现不同数??目的红点(图1.3)。由于虚拟人物面朝一侧,只能看到其中一面墙上的红点,所以当有红点??呈现在虚拟人物背后的墙上时,被试所看到的红点数总是大于虚拟人物看到的红点数,造??成被试的观点与虚拟人物的观点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实验任务是判断提示线索(例如:线??索“你2”意思是“你能看见的红点数目是2个”或“她2”意思是“她能看见的红点数目是??2个”)是否与实际看到的情况一致。??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雪;李鸿晨;张蕾;;大学生述情障碍心理理论和共情能力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7年05期

2 李亚真;桑标;;不同攻击/受欺负类别儿童的冷热心理理论能力特点[J];心理研究;2017年02期

3 齐冰;;儿童心理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27期

4 刘晓年;;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5 党喜灵;;成人心理理论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发展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16年01期

6 吴红;马婧瑾;;心理理论研究取向的演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1期

7 马慕青;;基于心理理论探析幼儿合作行为的指导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6年11期

8 武建芬;王秋利;;从混龄班儿童互教的策略看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7年04期

9 海东;王娟;;儿童欺骗研究综述:发生、发展、测量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7年04期

10 姚红燕;;浅析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理论[J];青年文学家;201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钦;心理理论的认知神经基础[D];辽宁师范大学;2018年

2 王元;3-5岁儿童自我调节各成分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秀丽;学前儿童欺骗发展的研究——从心理理论视角透析学前儿童欺骗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4 丁芳;幼儿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研究——抑制控制的角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坤;幼儿反事实思维的发展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旭;汉语幼儿心理理论与语言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于松梅;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认知特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萌;汉语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金心怡;社会互动对幼儿不一致愿望理解的影响及机制[D];浙江大学;2017年

10 陈俊嬴;3~6岁儿童嫉妒结构、发展特点及内在相关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晓鸾;对不可见对象的二级自动观点采择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2 张盛进;学前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师幼关系与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研究[D];深圳大学;2018年

3 寇二虎;父母教养方式与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心理理论的作用[D];湖北师范大学;2019年

4 曾晶;双相障碍患者及一级亲属的心理理论特点研究[D];深圳大学;2018年

5 高瑶;初中生心理理论和人际困扰的关系: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6 夏绮慧;幼儿性别意识分化与心理理论的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7 赵秋明;幼儿利他谎行为的发展研究:心理理论和移情的影响[D];杭州师范大学;2018年

8 孙梦娇;不同性质情绪及情绪调节策略对大学生心理理论的影响[D];杭州师范大学;2018年

9 杨蕊萍;抵制诱惑范式下儿童说谎行为的影响因素初探[D];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

10 丁梦媛;不同共情状态下动作意图理解的神经机制[D];东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389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8389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f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