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自伤行为的关联研究: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及冲动控制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20-10-13 16:51
   目的了解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流行状况,探讨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及冲动控制在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作用,为在中学生中开展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郑州、贵阳两地选取城市重点初中、普通初中、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各1所,以及农村普通初中2所,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各1所,共15所学校,其中贵阳有完中(含初中和高中部)一所;在每所学校的各个年级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4~6个班,共选取了9 704名在校初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童年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11)、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分别评价童年期虐待、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冲动控制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情况。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SPSS 23.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χ~2检验比较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在不同社会人口特征间的差异,建立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童年期虐待、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和冲动控制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研究指标间的关联性,并通过自举(Bootstrap)程序和PROCESS软件检验各中介因素的中介效应。结果本次调查9 704名中学生中,38.5%(3 740/9 704)的中学生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反复性自伤的中学生有2 526人,占26.0%;位居自伤检出率前三位的自伤行为方式分别为故意撞头或拳头击打其他物体23.4%、故意打自己18.3%和故意掐自己或抓伤自己15.3%。4 326名(44.6%)中学生曾有过童年期虐待经历,其中有情感虐待的3 568人,占36.8%,有躯体虐待的1 652人,占17.0%,有性虐待经历者有990人,占10.2%。女生童年期虐待总体检出率高于男生(45.9%vs 43.1%)。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0.72,95%CI:0.66-0.79)、高中生(OR=0.63,95%CI:0.58-0.69)有自伤的风险性较低;贵阳地区的学生(OR=1.64,95%CI:1.50-1.79)、自评学习负担较重的学生(OR=1.11,95%CI:1.10-1.21)均有较高的非自杀性自伤发生风险;有童年期虐待经历的学生(OR=1.63,95%CI:1.49-1.78)、有心理病理症状的学生(OR=1.84,95%CI:1.65-2.05)的学生,其非自杀性自伤的风险均相对较高;随着消极应对方式和冲动控制得分上升,中学生NSSI的发生风险呈上升趋势;随着积极应对得分越来越高,NSSI的发生风险下降(P0.01)。心理病理症状、消极应对方式和积极应对方式及冲动控制评分分别与童年期虐待评分和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频率显著相关(P值均0.01);心理病理症状、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和冲动控制作为单因素纳入中介效应分析模型时,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各单因素在童年期虐待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联中均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控制混杂因素后,各中介因素的中介效应比例分别为39.35%(男47.24%vs女33.48%)、0.71%(男0.28%vs女1.16%)、22.45%(男30.07%vs女20.09%)、14.08%(男19.09%vs女10.92%);在多个中介因素的分析模型中,童年期虐待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直接效应及心理病理症状、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以及冲动控制在两者关联中的总间接效应和各特定中介效应显著,各中介因素的中介效应比例分别为33.41%(男40.94%vs女25.11%)、0.49%(男0.19%vs女0.70%)、14.87%(男19.58%vs女10.69%)和3.48%(男2.86%vs女3.74%),中介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童年期虐待是影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重要因素;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及冲动控制在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联中起中介作用;减少心理病理症状、消极应对方式及冲动行为的发生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有童年期虐待中学生的自伤行为。
【学位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845.67
【文章目录】: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科研实践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致谢
综述: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流行现状
    2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
    3 小结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博;孟甜甜;何玉琼;罗学荣;;童年期精神疾病及虐待史与青少年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年期

2 马爽;陈晶琦;于卜一;金怡晨;姜颖颖;;女性青少年童年期同伴暴力受害及其与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关联[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年12期

3 李娜;;童年期教育的本真回归[J];教育观察;2018年02期

4 陈静;杜亚松;;童年期逆境与精神分裂症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6年11期

5 刘天牧;刘爱书;;童年期虐待认知中的“假阴性错误”——特点、机制及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7年01期

6 王湃;刘爱书;;童年期心理虐待对抑郁的影响:认知灵活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7年03期

7 于卜一;陈晶琦;金怡晨;赵晓侠;冯亚男;;女性青少年童年期情感忽视状况及其与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关联[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年06期

8 马双双;万宇辉;郝加虎;;童年期不良经历与终身健康[J];卫生研究;2016年05期

9 奥登;周虹;白文兴;;童年期被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恋爱暴力发生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年12期

10 蔡军;;敬畏童年:珍视童年期的价值[J];新课程评论;201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华;压力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双双;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自伤行为的关联研究: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及冲动控制的中介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2 闫景蕾;童年创伤对大学生恋爱满意度的影响:自尊与感知伴侣应答的序列中介作用[D];武汉体育学院;2017年

3 王路晗;青少年谋害他人心理行为流行特征及其与童年期不良经历的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4 肖勇;童年期虐待与忽视对青少年学生多种不良心理行为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5 孙蓓;童年期遗忘的边界年龄的探讨[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6 左俊楠;哲学人类学视野下童年期意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朱玲;具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和人际敏感的研究与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8 叶青;童年期虐待经历与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6年

9 刘忠方;童年期家庭不良经历与情感、焦虑障碍关系的现况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10 肖亚男;童年期虐待经历与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394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8394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5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