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网络群际互动情境中的自我呈现模式与网络欺凌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10-16 12:59
   在社交网络的发展和使用过程中伴随而来的网络欺凌问题,是一个社会各界都正在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给网络用户带来的身心危害是巨大的。但目前的大量研究,在探讨网络欺凌的发生机制时,常常从欺凌者的角度寻找原因,对于受欺凌者自身在社交网络中进行自我呈现时是否因为不恰当的模式而引起了网络欺凌的发生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并且在研究网络欺凌的影响因素时,探讨集中在个体层面上,习惯于将受欺凌对象知觉为弱势群体来进行考察,反而忽略了欺凌实施者在某些特定的网络情境下也可能成为弱势群体,并做出群体性的攻击行为。本次研究从群际互动的角度出发,尝试解释不恰当的自我呈现模式的使用与其引起的网络欺凌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群体的被试对这些不恰当的自我呈现内容产生欺凌意向和愤怒情绪时,是否还存在着群体差异。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首先对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过程中遭遇网络欺凌事件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初步的探讨了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模式与其引起的网络欺凌的关系。研究使用Kim和Lee编制的社交网络自我呈现问卷、以及En Kwan和Skoric编制的网络欺凌问卷,随机对49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对实验数据通过spss20.0进行处理,进行了描述统计和差异性分析。得出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社交网络的使用过程中,其积极自我呈现模式的使用率与受网络欺凌率之间呈现正相关;而真实自我呈现模式的使用率与受网络欺凌率之间呈现负相关。在研究一的结论基础上发现在社交网络上进行积极自我呈现和不真实自我呈现,更可能遭受到网络欺凌。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采用情境材料实验的设计,进一步讨论该两种自我呈现模式类型下具体的自我呈现内容与其引起的网络欺凌意向的关系;并通过被试颜值水平和月开销水平的不同,在分组的情况下考察被试对不恰当自我呈现模式的欺凌意向,尝试通过社交网络群际互动环境下群体威胁和群体行动的特点对被试表现出的不同欺凌意向做出解释。实验设计采用3(自我呈现材料类型)×3(欺凌者颜值水平)和3(自我呈现材料类型)×3(欺凌者月开销水平)的混合型实验设计。其中,自我呈现材料类型(不真实且积极的自我呈现模式、不真实且消极的自我呈现模式、积极且真实的自我呈现模式、积极且不真实的自我呈现模式、中性的分享体验内容)为被试内变量;和欺凌者的颜值水平(高、中、低三个水平)以及欺凌者的月开销水平(高、中、低三个水平)作为实验的被试间变量;欺凌意向和愤怒情绪体验为因变量。考察实验材料引起欺凌意向的同时,探讨了自我呈现模式与其引起的愤怒情绪的关系。因为情绪是行为的重要预测因子,本次研究将伴随着愤怒情绪做出的欺凌意向看作更真实的攻击性行为,愤怒情绪和欺凌意向相互补充,能够更好地说明实验中网络欺凌行为的发生。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进行积极的自我呈现模式或者不真实的自我呈现,都会增加他们受到网络欺凌的风险;且当社交网络用户做出不恰当的自我呈现时,也并非所有的观众群体都容易对其产生攻击行为,其引发的欺凌意向和愤怒情绪还存在着群体差异,通常对自己外观评价较低水平的弱势被试群体,对表现出外观方面优势性的不真实且积极的“自拍”内容会更容易产生欺凌意向和愤怒情绪;而月开销水平相对较低的弱势被试群体,对表现出经济条件优越性的积极且真实和积极且不真实的“炫富”内容,都更容易产生欺凌意向和愤怒情绪。研究结果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网络欺凌事件的发生机制,并对社交网络用户进行恰当的自我呈现有着指导作用。将来针对网络欺凌的研究可以更多的从群际的角度对这一社会问题进一步地深刻探讨。
【学位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842
【部分图文】:

社交,状态信息,学生会,学生


如图 2.1 所示,在报告经常使用到的社交网络的功能时,70.13%的被试报告经常使用到社交网络的聊天功能,并有 61.99%的学生报告会经常浏览别人发布的状态信息,44.16%的学生会评论别人发布的状态信息,29.7%的学生会经常发布自己的状态信息。

大学生,行为,谣言,网络实施


“散布关于他人的谣言以此来损坏他人的名誉”之间仅有 0.49 的差异,仍然是一个实施频率较高的欺凌形式。由此可以看出,言语欺凌是网络欺凌中常见且较为严重的一个现象。图 2.4 被试在社交网络实施欺凌行为的原因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秀娟;周宗奎;孙晓军;刘庆奇;连帅磊;;社交网站积极自我呈现与青少年抑郁:链式中介效应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年03期

2 嵇诗芸;崔丽娟;;现实与网络情境下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感对群体行动的驱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年04期

3 许秀利;;自尊在大学生网络欺负与疏离感中的中介作用分析[J];校园心理;2016年06期

4 丁倩;周宗奎;张永欣;;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与依赖:积极自我呈现的中介效应与关系型自我构念的调节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年06期

5 周源源;;拟剧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微信自我呈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09期

6 朱鹤;石凡超;安澜;殷晓莎;付梅花;王昱丹;周艺林;杨芳;姚燕;张艳秋;;中国部分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现状调查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年03期

7 陈萌萌;张野;张珊珊;齐丹;;移情对中学生网络欺凌的抑制:性别、年级的调节作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年01期

8 姚琦;马华维;阎欢;陈琦;;心理学视角下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10期

9 党宝宝;高承海;杨阳;万明钢;;群际威胁:影响因素与减少策略[J];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04期

10 陈浩;赖凯声;董颖红;付萌;乐国安;;社交网络(SNS)中的自我呈现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学探新;2013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启玉;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中的自我呈现策略与网络欺负:受害者推动模型的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43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843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9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