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青少年希望感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坚毅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7 11:12
   希望感是一种重要的积极心理品质。缺乏希望感易导致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产生,不利于青少年以积极方式面对生活应激事件;提高希望感能减少负性情绪,提高未来成就、生活满意度和生命意义感,因而培养和提升青少年的希望感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关于希望感的研究主要研究希望感的重要作用,很少有研究去探讨青少年希望感的现状及其产生机制。因此本研究对青少年希望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探讨了青少年希望感与社会支持、坚毅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发现社会人口学因素和社会支持、坚毅对希望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便为培养和提升青少年的希望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研究的前期选取南昌市某中学540名青少年为对象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和回归分析以及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为更全面了解青少年希望感的现状并探索量化研究结果之原因,研究后期选取6名青少年进行了个案访谈。通过一系列研究得出了以下结果:(1)青少年群体的希望感总分和各维度分均低于均值,情形不容乐观。(2)除性别因素外,青少年的希望感在年级、生源地、父母外出务工类型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3)社会支持、坚毅均与青少年的希望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社会支持和坚毅均能对青少年的希望感产生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4)坚毅在社会支持和希望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说明社会支持在对青少年的希望感产生直接影响的同时也通过坚毅对青少年的希望感产生着间接影响。结论:本研究涉及的青少年群体的希望感处于不良状态,提升青少年的希望感势在必行。首先,提升青少年的希望感,应根据不同年级、生源地、父母务工类型的青少年的希望感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其次可从家庭、学校、青少年自身三个方面着手改善青少年社会支持状况,从而提升青少年群体的希望感;再次可从培养和塑造坚毅品质入手,提升青少年群体的希望感。
【学位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B844.2
【部分图文】:

理论模型,感量


图 2.1 希望感理论模型图过深入分析和比较以往学者关于希望感的定义,本研究认为 Snyde望感的界定更加准确和全面,即希望感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体验,也认知过程和信念,它是由情绪和认知构成的统一体。希望感以目标为径思维和动力思维两个组成成分,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都会受到情响和调节。因此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对希望感的界定将采用 Snyde定义。 希望感的测量1 国外的希望感量表1) Gottschalk(1974)的希望感量表(hope scale)ottschalk 1974 年的“希望感量表”(hope scale)是可查的最早的关于工具①。这一量表要求被试尽可能详尽地写出过去到现在的 4 年里活事件。4 个评估者被要求运用内容分析法分别对每个故事进行

路径图,中学生,感量,路径图


1 问卷的质量分析.1 中学生希望特质量表的信效度检验.1.1 中学生希望特质量表的效度检验中学生希望特质量表由 12 个条目构成,其中有 4 个条目的设置目的在试注意,不计入总分。另外 8 个条目分为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两个维度估受测试者的希望感水平。如图 4.1 所示,路径和动力思维两个维度之系数为 0.88,且每个维度对应的项目的因子负荷均大于等于 0.69,根据准,因子负荷量高于 0.5 以上即可认为项目能够很好的衡量指标。从 A得出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 4.1)中可知 2/df 为 2.863 小于 3,RME 0.077 低于 0.080,GFI 等于 0.963 高于 0.800,CFI 等于 0.975 大于 0.9 等于 0.975 高于 0.900。由此可看出中学生希望感量表的模型拟合指数均计学的要求,模型实现了对数据的良好拟合。

路径图,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维度


图 4.2 坚毅模型的标准化解路径图表 4.6 坚毅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2/dfRMSEA GFI AGFI NFI CFI <3 <0.08 >0.80 >0.80 >0.90 >0.90 2.811 0.060 0.956 0.935 0.951 0.968 4.2 可知,坚毅量表的两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54。上化解路径图表明每个维度上的项目因子载荷全都高于 0.6 0.50 时就已能说明每个项目都能很好对指标进行拟合,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在验证性因素分析中,通常将 2于 0.08、GFI 高于 0.80、AGFI 高于 0.80、NFI、CFI 以及 I考核模型的拟合效果,从表 4.6 可知,坚毅量表的上述拟围内,模型能够对数据进行很好的拟合,由此我们可得出好的结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兴华;何苗;陈锋菊;;父母关爱与留守儿童孤独感:希望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年04期

2 贺郁舒;凌宇;傅益方;曾一方;;青少年自尊在家庭环境与希望感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6年03期

3 罗月英;;中职生希望感的发展特点与现状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年04期

4 官群;薛琳;吕婷婷;;坚毅和刻意训练与中国大学生英语成就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5年12期

5 石转转;;“Grit(坚毅)”教育理念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启示[J];海外英语;2015年13期

6 杨青松;石梦希;孙焕良;胡义秋;朱翠英;;社会支持对留守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希望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年03期

7 计雯;;如何帮孩子塑造“坚毅”性格[J];基础教育论坛;2014年35期

8 黎志华;尹霞云;蔡太生;朱翠英;;希望和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自尊水平的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11期

9 周蜀溪;;社会支持与真实幸福感的关系:希望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3期

10 杨新华;朱翠英;杨青松;黎志华;谢光荣;;农村留守儿童希望感特点及其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彭海霞;大学生希望感的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自尊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何露;大学生希望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3 刘慧婷;希望与乐观:对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4 滕川;希望与生命意义、目标定向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5 郭传辉;大学生希望与自尊、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段天宇;大学生性格优势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贾利伟;高希望特质初中生的社会问题解决特征[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47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8447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a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